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高血压患者占九成以上,我国每年有约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中,心血管死亡高居首位,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预计未来十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尤其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数恐大幅增加。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发病过程及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
在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是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老年心律失常、老年瓣膜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个:
(1)由于神经中枢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病人血压易于在一天之内出现波动,主要是收缩压易波动,有血压忽高忽低的特点;
(2)外周血管及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弹性及回缩能力下降,因此很多人表现为高压增高,即出现脉压增大的现象,同时常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疼痛;
(3)疲劳: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血管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梢,令人产生疲劳感;
(4)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冠心病的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
(5)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卧不平,有时从梦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会儿方可缓解;
(6)紫绀:皮肤、粘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7)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8)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
图片来源网络
针对这种常见的慢性病我们提倡采取综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1)重视患者心理。随着患者机体功能的衰退,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因身体不适常常会影响心理反应,情绪紧张低落、性格忧郁、消极悲观等。而诸如此类的心理特征会增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大影响治愈率。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医护及家属应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保健。最大可能的使患者了解认识自身患病过程、病情变化、治疗原则和目的等。提高治疗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2)安全、合理用药。老年人因为脏器功能的减退,影响到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与排泄。反而对药物敏感性增强,所以用药时会产生不良反应,应采取安全、合理用药指导:①护理人员做到对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给药时应向病人讲明用药时应注意的事项;②对记忆力、听力、视力均较差的患者注意用药前的叮嘱与监督;③尽量减少使用贵重药品,减轻经济负担,利于长期用药,达到治疗目的。合理、安全用药可治疗疾病。减轻痛苦,达到疗效。
(3)坚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受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尤其老年病人由于消化吸收代谢降低,平日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量多餐。多进食些瓜果蔬菜和优质蛋白。鼓励病人戒烟戒酒或控制酒量。少饮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休息与睡眠,消除疲劳,促进机体健康。
(4)运动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适宜运动可以起到健康、保健和预防作用。可以通过运动调身心,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和微血管痉挛。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是一种极其完美的防治手段。
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另外,老年心血管病变、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增大,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可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死亡。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应个体化,重在改善生活质量,重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同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心态,增进自我保健,完善自我保健措施,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达到维持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玉鹏.心血管急病的治疗和预防[J].医学美学美容,,(10):-.
[2]曾德昌,代炳文,李红武,等.大黄对危重症病人系统炎症反应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0(12):-.
[3]冯杰,宋克群,王娟,郎森阳.常见老年慢性躯体疾病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03).
经纬视界,立志做一个有良心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yy/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