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将于年9月14-20日召开,以医院为主会场,中医院为分会场。年正值中国开展瓣膜介入手术的第十年,中国结构周在回顾与纪念中国瓣膜介入发展之路的同时,突破常规设置手术大联播、青年麒麟团、名师大讲堂、名医解心结、名医解心结、最佳病例赛、结构专题夜等版块,为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在中国结构周召开前夕,大会主席、医院葛均波院士通过视频采访,分析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在国内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出中国结构周等线上会议带来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正当其时全球首例TAVR术者AlainCribier教授与患者
葛均波院士介绍,结构性心脏病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结构性心脏病中有一种瓣膜的退行性变。随着人口老龄化,以瓣膜退行性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构性心脏病越来越多,比如主动脉瓣、二尖瓣、包括三尖瓣会发生钙化、关闭不全、狭窄等病变。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原来通过外科手段将瓣膜进行修复和置换,现在可以通过经皮瓣膜置换来改善患者预后,这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到了年,德国的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例数已经超过了外科手术;年,德国超过70%的患者选择TAVR。年发布PARTNER研究,以及后来发表的PARTNER-B到最近PARTNER3研究,指向了同样一个方向: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而且预后也好,这也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之所以逐渐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器械和技术的改进推动学科快速发展葛均波院士TAVR术中
葛均波院士回忆道,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刚被引入国内的时候推动也是非常慢的。最开始需要放射科、内科跟外科进行“三科讨论”,而且当时的导管、器械并不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器械的改进、药物的更新换代,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越来越少,最终被行业和社会广泛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其实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最初的导管尺寸较大,并发症也比较多,还需要血管外科协助来剥离血管出来,在瓣环测定、冠状动脉高度、器械选择等方面也是在摸索的过程中。而现在我们的导管选择更加丰富,技术逐渐成熟,心脏传导阻滞和瓣周漏等并发症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手术流程在逐步简化,比如现在提倡的极简式主动脉瓣置换,不需要深度麻醉、不需要经食管超声引导,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下,手术风险很小。相信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介入治疗会成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治疗瓣膜心脏病的主要选择。
我国首例经导管瓣膜衰败再次经导管置换瓣膜术成功
线上会议促进技术规范和普及年结构周手术线上直播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未来很多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交流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不能够面对面地学习交流,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线上会议,直播软件无论从讲课视频的质量,还是与观众的互动效果,都越来越好。在过去的几年,国内锻炼出了多个成熟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团队,形成了标准化操作规程,现在就可以通过线上把这些最先进和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传播出去。
此外对于许多基层医师来说,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现场参加线下会议,中国结构周等线上会议为这些医师提供了便利,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进来,而且不仅可以学习TAVR技术,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瓣中瓣技术都会有手术演示与讲解,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线上会议的出现对于技术的普及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手术演示,为观众讲解准备哪些器械?如何选择患者?应该挑选怎样的入路?而且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给观众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概念,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和效率,走出一条崭新的人才培养道路。
结构周步伐已经到来,让我们享受那为期一周的精彩!
全面了解中国结构周,请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yy/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