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导致先心病的呢
先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类。
单纯遗传因素导致(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占8%,单纯环境因素导致的占2%,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占90%。环境因素包括母亲怀孕头3个月内感冒、受风疹、柯萨奇病毒感染;摄取锂盐;患糖尿病;酗酒;接受过量辐射以及在怀孕早期不知已怀孕而服用苯丙胺等药物或怀孕早期先兆流产应用某些某些保胎药物如孕酮等。
因此,如果家族中有先心病患者、母亲妊娠早期有呼吸道感染、孕期患糖尿病、饮酒、接受放射线照射、孕期服药不当者等,应高度重视、警惕。因此,要预防先心病的发生,糖尿病、癫痫等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结婚、怀孕时间;妻子在妊娠前适当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夫妻双方在怀孕前都应戒烟戒酒;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接受放射线治疗者要在脱离放射线半年后再妊娠。
经常接触各种农药、化学药物的妇女应加强防护措施,不用或少用四环素、磺胺和激素类药物,不用含激素的化妆品。同时,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尤其怀孕早期)要注意预防感冒、保证正确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接受X线检查、少使用电脑等带辐射器材、勿胡乱服药。
什么情况下需警惕小儿得了此病呢?
绝大多数患儿都是在上感、肺炎就诊时或作例行体检时听到心脏杂音发现的。但一些婴儿在生下来时,医生听不到其心脏有杂音,待到满月后查体或以后检查才被发现为早期发现先心病,因此,如有医院做健康检查。而且,有些小儿可以听到心脏杂音,但是并没有心脏的疾病,这种杂音称为“功能性杂音”,这种杂音容易变化,有时很轻,有时较明显,有时甚至消失。一般在孩子发烧、哭闹、剧烈运动或平躺后较明显,而在热退之后,安静时或坐起后就减弱。所以孩子心脏有杂音并不一定就是心脏病,更不一定就是先天性心脏病了,家长也不要紧张,应定期复查。
但是,平时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应警惕患有先心病:1、经常感冒,反复出现支气管炎、肺炎。2、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常出现吃吃停停、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憋气等。3、皮肤持续地出现紫绀,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4、能走路的孩子,在行走或玩耍时常会主动蹲下片刻(蹲踞现象)。5、较年长的小儿手指及脚趾末节粗大、颜色变暗。6、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较差,平素多汗、口周发青、咯血。7、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8、孩子出现胸痛、晕厥。
孩子得了先心病怎么办呢?
先心病通常经心电图、心脏X光摄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多数可以确诊,部分病人需进行心导管等进一步检查确诊。因此,怀疑孩子得先心病时,应尽快先找小儿心血管专科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手段,以详细了解其类型,心脏畸形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年龄进行手术治疗。有资料表明,先心病不经治疗,到一岁时有一半死亡,到两岁时三分之二死亡。并且畸形越复杂,病情越重死亡越多,死亡越早。
婴幼儿期病情进展快,如室间隔缺损等左向右分流的病例,易并发肺动脉高压。并发轻到中度肺动脉高压时,尚可争取手术治疗,但当发展到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则失去了手术机会,只能等待心肺移植了,但可惜的是,移植的供体往往很难找到,几乎均在四十岁内死亡。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先心病自然死亡率及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但是,有些先心病如小型房缺、室缺,尤其是膜周部的室缺,在婴幼儿期(0~3岁)约有40%的病例可自行关闭,至5岁时60%已自闭。这与室缺的部位、大小及小儿的年龄有关,缺损小于0.5cm的膜部缺损关闭的可能性最大,小型肌部缺损也可能自然闭合。部分膜部室缺还可由于其周围的纤维组织附着而使缺口缩小。目前认为,大于4岁的小儿,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可能性较小,但也有文献报导,有一例于46岁自动关闭的。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绝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都能通过手术彻底根治,术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