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由于右胳膊出现僵硬感,活动不灵活,身为教师的58岁山东医院诊察后被诊断是患了心脏病,随后他遵医嘱进行吃药,一吃就是7年。
“几年后,我的右腿、左胳膊也变得僵硬,说话变得迟钝,不如以前流利。再过了几年,身体的僵硬症状越来越严重,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吃饭拿不了筷子,我开始用镊子小心翼翼的吃饭。还有面部表情不断地减少,表达不出笑意与生气,走路、做动作变得很慢,还会自己把自己给绊倒,这情况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就不再教学,只能退居后勤了。”刘先生说,我就纳闷了,身边也有得心脏病的人,为啥别人都没有我这种情况呢?
随着症状越来越重,刘先医院,后医院神经外科经诊断和评估才发现,自己治疗了7年的“心脏病”居然是帕金森病。
62岁的西安人老张,3年前开始出现左手食指与拇指不自主的摩擦现象,之后左手颤抖明显,影响穿衣、吃饭、做家务等正常生活。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做了针灸、推拿等治疗,但没有效果;医院,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然而,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持续加重,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1帕金森患者不都是“抖”身体僵硬、不灵活易被误诊其他病
一提起帕金森病,人们就会想到“抖”。临床上,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是“抖、僵、慢、走不稳”,其中“抖”的症状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人都会出现手脚“抖”的情况。
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王学廉提醒,帕金森病症状多样,并非只有“抖”,例如像身体僵硬、不灵活、动作慢等,更容易和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分辨不清,更易被误诊。
2老龄化、遗传、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引发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至今病因未明,临床上发现可能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志勤介绍,该病多在60岁以上发病,并且发病率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衰老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因素;大约有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并不大;杀虫剂、除草剂、长期接触重金属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
3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老年病”
哪些症状可能预示着你可能得了帕金森病呢?刘志勤介绍,从临床上看,帕金森病的病程可以分为五期。一期为单侧手抖、脚抖或有僵硬感,走路不如平时利索;二期为双手抖甚至全身抖,僵直加重,扣纽扣、拿筷子等日常活动变得困难,平衡感差;三期为抬腿困难,走路小碎步、易跌倒、吃饭端不稳碗,夜里翻身、洗澡等日常活动需要家人帮助;四期为不自觉流口水、吞咽困难、进食缓慢、言语不清,日常生活离不开家人的护理;五期为患者基本局限于床上或轮椅中,部分患者长期瘫痪卧床,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例如颤抖、走路不稳、动作缓慢僵硬、少言寡语、面部缺乏表情等,常被误认为是“老年病”,因此很多患者是疾病发展到医院就诊和治疗。”王学廉补充说,虽然帕金森病不是直接致命性的疾病,也不会直接影响寿命,但是其并发症却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比如肺炎、摔伤等,可能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4药物、脑起搏器手术、康复治疗可治疗帕金森病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尚没有根治方法,但通过采取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等治疗方法,可以大大减缓症状,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且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提醒,帕金森病的早期药物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药物治疗有3-5年的“蜜月期”,随着病情发展,药物疗效会逐渐降低、副作用增大,每次吃药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症状起伏波动,时好时坏,比如“异动症”和“开关现象”等,此时就需要考虑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是对药物重要、有效的补充,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人的震颤、僵硬以及运动迟缓症状,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像案例中我们团队为刘先生做了脑起搏器手术,脑起搏器开机调试后,他的僵硬与缓慢症状基本消失,身体变得灵活起来,讲话不磕巴了,也能够正常的吃饭、走路了。
另外,患者平日的运动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康复训练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三者结合,能让患者最大程度接近于正常人。
5远离化学物品、预防老年病、多用脑可预防帕金森病
如何预防帕金森病呢?刘志勤建议,首先要重视老年病(三高、脑动脉硬化等)的预防,其次,远离有毒化学物品(如农药、杀毒剂、除草剂等);最后,加强体育锻炼及脑力活动可以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适当的喝点绿茶和咖啡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编辑:卫孟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