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隐匿性卒中,其中年轻人较多,呈明显年轻化趋势。隐匿性,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以往的经验中有很多不是我们理解的常规卒中原因,因此被称为原因不明,也称为“隐匿性卒中”。随着检查技术的进展,隐匿性卒中很多均归因于心脏疾患,心脏病,也称为心源性卒中。
年隐匿性卒中国际工作组提出了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这一新概念;工作组认为,ESUS患者栓塞有可能来自心脏,有可能需要抗栓治疗或新型抗凝剂(NOAC)。
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给全世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卒中的死亡率约占所有死亡的10%,是全球第二大死因。脑卒中是一个综合征并由各种病因造成,如心脏原因、主动脉原因、颈动脉原因、颅内动脉原因和小血管病等。过去经典的分型把主动脉弓源性、主动脉源性和心源性都统称为心源性。因为主动脉源性脑卒中与心源性卒中在临床上难以区分,这可能是我们所讲的心源性与实际心源性不一样的地方。临床的病因分布上讲,心源性卒中占整个卒中病人的20%;目前在使用所有的诊断手段后仍有25%的患者原因不明,即隐匿性卒中,实际上这一部分卒中病人中的大多数还是心源性卒中,所以心源性卒中应该占所有卒中的1/3多。
心脏病能够引起脑栓塞和脑出血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心源性卒中,包括二尖瓣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过去的4周内心梗、左心附壁血栓、左心室壁瘤、持续或阵发性房颤、病窦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射血分数35%、心内膜炎、心腔内肿物、伴有血栓形成的PFO(卵圆孔未闭)以及在脑梗前有DVT(深静脉血栓)或PE(肺栓塞)的PFO等。在鉴别心源性卒中时,神经科临床医生应对患者心脏做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脏节律评估(心电图等)和心脏结构评估(经胸/食道超声心动图等)。
芬兰大学的内科医生MikkoTaina的年研究显示,超过50%的隐匿性卒中患者心脏的左心耳体积扩大,这一结果提示左心耳增大可能是心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子导致15-30%的缺血性卒中;而绝大部分的心源性栓子都来源于左心耳。本研究测量了卒中患者的左心耳体积。阵发性房颤所致的左心耳的扩大可能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是是心脏内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左心耳的扩大很难被已知的危险因素所解释,这也就意味着左心耳的增大是心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的常规病因检测路径如下图。
什么样的病人优先考虑心源性卒中?
年欧洲超声心动图指南提出了7条提示心源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发现:
1、突然发作的卒中症状,尤其是无TIA病史、严重首次卒中的房颤患者;
2、年长严重卒中(NIHSS≥10;年龄≥70岁);
3、既往不同动脉分布区栓塞:空间多发(前后循环同时梗死,双侧梗死);时间多发(不同年龄的梗死灶);
4、其他系统性血栓栓塞的征象(肾脏和脾脏的楔形梗死、Oslersplits、Bluetoe-syndrome);
5、梗死血管分布主要是皮层;或者皮层下豆纹动脉区梗死;
6、MCA高密度影(无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7、闭塞大血管快速再通(反复神经超声评价)。
针对隐匿性卒中的检查
如果临床常规检查找不到原因,就需要做以下检查:(1)经食道超声心动检查:心源性、主动脉源性;(2)TCD(发泡试验):PFO、肺血管畸形;(3)主动脉影像:主动脉源性(是否存在主动脉粥样硬化);(4)长程心电监测:阵发性房颤;(5)分子检查:凝血因子、单基因病、免疫异常(血小板、凝血相、血脂和HgA1C)。对于隐匿性卒中,临床医生应该按以下过程检查:(1)先做心电监测寻找阵发性房颤;(2)筛查有无PFO;(3)检查有无主动脉粥样硬化;(4)年龄70岁以上要检查肿瘤相关的脑栓塞;(5)最后进行单基因及免疫功能检查。
相信随着我们的对心源性因素的重视,以及检查技术的提高,心源性卒中的诊断会越来越多,而真正意义上的隐匿性卒中会越来越少,而针对性治疗会越来越多,卒中会变得更为可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