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电视或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人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心脏骤停倒地,这时一位医生或者护士出现,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成功救活患者。
大家心里肯定和小微一样有个疑问“碰到有人心脏骤停,是不是一直按压就能救活?”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太太心脏骤停,医院,医生按压了30分钟后,询问家属是否放弃,家属拒绝。医生按压了3小时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但是进入ICU治疗一周后,耗费几十万,还是去世了。
这个案例似乎说明了按压越久,被救回的可能性越大。
的确如此!如果有个心脏骤停的患者,每个都做2个小时的高质量标准的心肺复苏,存活率肯定要比只做30分钟的要高。
但是,大量的数据也显示:如果患者接受超过20分钟甚至30分钟的心肺复苏无效后,更长的心肺复苏时间效果也微乎其微,不超过10%。所以,盲目延长心肺复苏时间的行为并不可取。
而且,大家可以看一下上述案例中的一个细节,老太太被抢救回来一周后,还是去世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延长心肺复苏的时间,即便能把患者抢救回来,患者出现潜在的新的并发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心肺复苏要求按压每分钟-次,按压超过30分钟,被抢救回来的患者可能已经肋骨骨折。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医生按压方式出现偏差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肋骨无法忍受上千次的按压所致。
当然,肋骨骨折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患者的病因确实没法逆转、救治,让患者有尊严离开不失为一种对患者的尊重。
不过,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
如果患者很年轻,而且病因可以逆转,医生一般会延长复苏时间。例如中毒、溺水、低体温等,最多可延长至6个小时。
按那么久,医生会不会累死?
肯定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除了需要经验丰富,更是一个体力活,按压机就应运而生。
有人可能会说,机器按压是不是比人按压要更均匀和准确?
按道理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最新的资料证实,按压机不如人工按压,除特殊情况外。
所谓的特殊情况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低体温、溺水和中毒,这种按压时长可能超过3小时的,可能就会选择上机器。
当然,这三种情况下,还可以选择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大家听到的“叶克膜”,说的就是它。
不过这种设备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成活率和出院率也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仍然有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场面。
还是那句话,心肺复苏时间还是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人情况,不能早早放弃,也不要盲目坚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rhzlxzb/9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