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轮国家组织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竞标企业砍出“白菜价”,落地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的挂网价格直降至元左右的“地板价”。
一直以来,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虚高,被公众所诟病。一方面存在中间商赚差价,另一方面,医护补偿机制不合理,医院普遍存在耗材养医、以药养医的现象。
心脏支架的国家集采被誉为规范医用耗材价格的“第一单”(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带量采购的本质是压缩中间流通环节的损耗,从工厂直接采购,以量换价,由于临床用量较大、竞争充分,因此心脏支架成为国家首个高值医用耗材领域集采品种。
专业人士指出,只有改掉“以药养医”的传统陋习,把差价的一部分以医务费的形式直接发给医生,才能根本上保障专业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物归其用。
对此,国家医保局承诺,集中采购后,将引导医疗机构对心脏外科医生的绩效考核进行适当的倾斜。这是好事情,也非常重要。
━━━━━挤出水分的“白菜价”11月5日,国家组织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市陈塘区科技商务区服务中心开标,标志着高值医用耗材全国集采“第一单”正式落地。供货企业现场密闭投标,1小时后在公证处监督下现场开标产生结果。11家企业的26个意向采购产品中,最终10款中选,涉及8家企业,包含中外企业,中选产品中位价为元左右。
和此前药品采购不一样之处在于,没有医保专家和医药代表谈判的环节。本次集中采购,只需遵循一个规则,即“价低者得”。带量采购除了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企业能否承担起相应的生产能量。这种“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采购模式还是多次砍出“地板价”。
山东吉威支架报价低至元,与最新挂网价格元相比,降价超过96%。消息一出,网友调侃道:“昨天一个支架可以买6瓶茅台,今天一瓶茅台可以买6个支架。”
大白财经观察注意到,此次集采之前,国产品牌价格在到元之间,中位均价为元,进口品牌价格则高到元到元。
受心脏病患者病情和经济能力影响,医生经常要拿出保守还是手术,使用支架还是冠脉搭桥等多个治疗方案(图片来源于网络)
梳理本次集采报价数据可发现,和挂网价相比,中标产品均在千元之下,价格集体腰斩或膝盖斩。与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95%。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相关费用亿元。
国家医保局为了严把质量关,提前一年委托了包括临床专家、行业协会各方面,特别是对临床的治疗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广泛调研;也和一些地市一级,县一级心内科医生沟通,做到能使用、可替代,产品能保持连续三到四年的临床趋势。
高值医用耗材在集中采供之下被砍出“白菜价”,器材经销商面对如此结果,纷纷大呼“太可怕”。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丁一磊表示:这样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我们在采购之前也请人专门分析了这些支架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其成本进行了分析。我只能说这次采购的价格高于他们的成本价格。
按照集采规定,从年1月份开始,患者就可以用上降价以后的心脏冠脉支架产品,届时,预计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人群将大大减少。
有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大白财经观察,目前实施支架手术的主要是急诊病人,其他手术指征病人采取保守治疗,排队等候。院方也向病患家属在做解释工作,毕竟这次降价幅度太大,对广大患者来说真是福音。对于普通患者,尤其是多支病变、复杂冠脉患者来说,费用会降低很多。但是医生也会严控手术适应症,支架降价对急救患者特别是心梗的患者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临床还是会严控乱用和滥用。
艾媒咨询CEO、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国家出面后让耗材经销商把万元以上价格压到几百元,应该说是对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同时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提出重大改变的要求。这些企业的主要营收即使依靠心脏支架,产品通常也会有前端、中端和后端不同档次的区别。目前企业把前端产品压低以后,那么未来要真正赚钱,除了规模化生产以外,更重要还是在于后续对中、后端产品的科技研发和市场布局,这样的发展格局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讲也是一个双赢。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表示,随着国家和资本市场对高端医疗产业的支持,许多高值医用耗材公司正通过上市等途径提升自身品牌和企业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研发投资热。
━━━━━管价格治乱象《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年到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中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亿元,其中高值医用耗材亿元。年全国PCI手术量超过万例,支架使用量已超过万条,总费用高达亿元左右,占到全国高值医用耗材总费用的十分之一。
有研究机构通过市场调研,剖析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的“虚高”和“实高”。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竞争格局更为散乱。器械种类、规格繁多,出厂价和终端价(医院价)的价差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招标采购价。医院,要经过全国总代理、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市级代理等多个环节,环节冗长、层层加价,涨价20倍并不奇怪,“高回扣”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由国家医医院首轮高级耗材集中采购,心脏支架为唯一品种,这一动作国家医保局酝酿两年,最终在可以充分竞价的心脏支架上小试牛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目的就是挤出价格中的水分,不给“回扣”留空间。
有心脏支架的区域销售经理感慨道:“为增加各环节收入,中间商加价的做法是默许的行业潜规则。但是现在,这些都被整顿取消了。”
年3月,国家医保局挂牌成立,扛起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旗。其职能之一,就是制定药品、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以及指导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建设。
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随后试点范围公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简称“4+7城市”)。
年9月,在“4+7城市”及已跟进落实省份执行集中采购结果的基础上,国家药品集采继续扩容,形成了25个省市的联盟地区。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展三批集采,涉及个药品品种,药价平均降幅54%。国家医保局按约定采购量测算,每年药品费用从亿元下降到亿元,节约亿元。
据报道,本次带量采购的心脏支架高达万支。有熟悉集采的市场人士指出,前5名报价较低的厂商可以抢得份额,6到10名只能维持份额。
本次报出全场最低价的山东吉威,此前曾在互动平台表示,从公司产品中标山西省份的经验来看,在渠道价值体系的重塑上,预期销售费用和市场费用会有一定的降低。
有了药品集采的经验,国家医保局将目光转向了高值医用耗材的“耗财”问题。由此可见,集采降价是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重要一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对高值医用耗材治理的决心。
━━━━━人尽其才物归其用据媒体公开报道,年下半年,江苏省有5名心血管专家落马,全国宣判8例医院受贿案件与心血管耗材有关。
早在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就在“第14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公开表示,国内滥用心脏支架问题已相当严重,“不少患者一次性就被放入三个以上,有的甚至被放入十几个”。他表示,很少有人需要3个以上心脏支架,除非手术过程中导致其他部位损伤才需要补偿性放置,大多数多放置都属于滥用情况。
在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钟医院乱装心脏支架的现象就做出了指责:有的为了“创收”,甚至在一个病人身上安装5个心脏支架,简直丧心病狂。
在高需求和高利润的驱使下,使用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等高值耗材的心血管内科,医院贿赂的高发地。医生和病患围绕保守还是手术,装支架还是冠脉搭桥的纷争,闹到法庭已非个案。
国家医保局指出,心脏支架的国家集采并非只让价格“一降了之”,而是意在建立创新的机制体制,合力优化医药市场营商环境,在医耗厂家和病患之间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
公众普遍反映的“就医难看病贵”共同期望药品和耗材价格和医生职业的双回归(受访者供图)
“医疗器械执行的是国家定价,医生却当起了‘认钱不认人的恶人角色’。本次国家集采从源头上解决了价格虚高的问题,降价的直接效果也减轻了医保负担。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逐利和支架过度使用,降价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提高医生阳光工资,规范医生执业行为也是关键。”
国家及陕西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闻新丽主任医师向大白财经观察强调,虽然医生在治疗方法和医用耗材上有建议和决定权,但是绝大多数医生还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希望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忍受最小的痛苦,可以解决最大限度的问题。
首先社会要让医生在社会荣誉上获得职业认同感,这是对知识和职业的起码尊重;再则用相匹配的劳动报酬,真正地让医生能获得价值回报。医生只有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实现职业回归,才能轻松上阵,心无旁骛,浑身敞亮地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像以前,病患家属、器材经销商和医生三者相互当贼方。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表示,不下调支付总额,剩下的给医疗机构。现在把成本给你降下来了,空间全给你,医疗机构的话,通过合理考核,给咱们这些心脏科的大夫会划点绩效的这个鼓励。
与此同时,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以药养医”、“药品器材回扣”的现象,收费从“器材”、“药品”变为医疗服务,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
政府核心思路很明确,为了防止医保击穿,无法负担人民高额医疗费用,以后将会按病种付费(DRGs)从源头卡住医保支付费用,耗材药品从终端卡死利润寻租空间。
按照部署,心脏支架的集采只是开始,目前在心血管耗材、人工晶体、骨科耗材等高值耗材领域进行集采试点,未来更大范围、更多产品集采是大势所趋。
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入,不管是存在于哪一环节、领域的不合理细节,都要逐步改进和完善。公众需要价格实惠的药品和耗材,也需要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三方共赢。
程序编辑丨朱向锋
《商业2.0》年11月下旬刊
转载文章请在公号留言,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和ID,同时请勿删除文中“大白财经观察”等字样,否则本公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历华晨破产重整后,曾执掌其13年的董事长被查
史承诺服务个人永久免费,周鸿祎理解用户使用软件不爱花钱
文网红蛋糕贝思客经营异常?公司曾是“烘焙O2O第一股”
章相互宝这不“保”那不“保”?存在这些风险
喜欢点个点亮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yy/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