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广义上指的是所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痛胸闷、甚至昏迷死亡都是心脏病的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心脏疾病多由于心脏内冠状动脉里脂肪堆积、令血管出现狭窄、心脏缺血缺氧导致的。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心肌坏死、让心脏失去功能,简称为冠心病。
在中医角度,心脏疾病与胸痹病相似,都可能出现心痛、心慌、胸闷及手麻的情况。
中医胸痹记载
胸痹记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病》篇提出“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五种“厥心痛”及“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心痛重证。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称本病为“胸痹、心痛”,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博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特别提出“胸痹缓急”,心痛有时缓,有时急,但重在急。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胸痹常见证型
寒邪痹阻证:胸膺闷塞不舒,隐痛阵阵,心悸气短,受寒益甚,常伴恶寒肢冷,重者胸痛彻背,窒塞欲绝。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
痰浊壅盛证:胸中板闷或闷痛,或痛引肩背,气短息促不得卧,咳嗽痰多,咯唾不爽。舌苔白腻或微黄厚腻,脉沉弦或濡缓。
血瘀络阻证:胸膺闷塞而痛,如锥如刺,或如刀绞,痛引肩背,时时发作,心慌气短。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以上三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参杂兼见。因寒邪痹阻,每易滋生痰浊,痰浊壅盛又可致血瘀络阻。而阴寒(包括寒邪、痰浊)内盛者,其胸阳必虚。故三种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临证应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主次进行辨证分析。
在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会导致胸痹病的发作,本身身体虚弱的人,或者是健康状态不好的人,遭遇到各种可能会影响到人体气血运行,导致气血运行不顺畅的情况时,就可能出现胸痹。
比如:天气变化,骤冷骤热,尤其是寒冷的时候更容易发作;饮食无度,过于进食肥甘油腻的食物,导致体内形成痰湿於阻;情绪不稳定,暴躁、焦虑、抑郁导致人体气血流动出现问题;外伤导致的淤血、过于劳累等等,都是有较大的患病风险。
胸痹除了好发于季节变化外,有4类易患病体质,分别为:阳虚型体质、痰湿型体质、气滞型体质及血瘀型体质等。
4类体质容易导致胸痹
1、阳虚型表现:手脚怕冷,容易感冒,爱吃热的食物或者喝热饮,容易腹泻。
2、痰湿型表现:身体肥胖、浮肿,舌头胖大,舌苔白厚,爱吃甜食或油腻的食物。
3、气滞型表现:经常感到不安或者抑郁,喉咙常感到有东西卡住,感到乳房和两侧肋骨胀痛,还容易出现胃痛、打嗝、放屁的情况,经常会有叹气,易失眠睡不好。
4、血瘀型表现:面色晦暗,舌下有明显的静脉曲张,皮肤比较粗糙时有淤青出现,肌肉酸痛或刺痛,容易烦躁,会有健忘的情况。
胸痹4个阶段的症状表现
胸痹发作前的症状:
时常能自己感觉到心跳,容易心慌不适
怕冷,遇温得减
偶尔胸口会有压迫感,但比较轻微,容易和其他问题混淆,不易发现
胸痹发作前期的症状:
不适感开始明显,比如心慌加剧,自己感觉心跳开始频繁,但还在忍受的范围内
怕冷的情况加重,喜欢靠近温暖的事物,可以缓解
特别容易疲惫劳累,有时候铺一下床单就会感觉劳累
走山坡路或者上楼梯的时候,感觉胸口有点闷,呼吸不顺畅
胸部有刺痛感,但是在休息后就会缓解,甚至消失
胸痹发作中期:
症状基本同轻微发作状态,但程度更强烈,刺痛感明显,甚至迁延到肩部后者后背,甚至还有胃痛的感觉,而且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后,休息已经不能缓解疼痛了。
胸痹发作后期:
除了以上的一些症状外,心脏部位疼痛非常明显了,疼痛甚至放射到左手部位,而且此时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患者个人有快要死去的感觉。
严重时出现昏迷、死亡。
“三通平衡疗法”治疗胸痹
南京太乙堂中医传承经典,勇于创新。专家团队通过中医辩证发现,胸痹症的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可运用太乙堂独有的特色疗法“三通平衡疗法”进行治疗。它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着手,疏通经脉瘀滞,调理气血通畅,纠正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经络不通,以此达到“通气、通血、通经络”,整体调整人体气、血、经络三者平衡,纠正脏腑之便衰,保证全身的正常血液供给,深度营养供给,充分供氧,增加了血管弹性、通透性,改善了微循环和心脏血液灌流量,从根本上恢复心脏的生机功能,彻底杜绝胸痹症状,使身体恢复至一个正常健康状态下的平衡,重返健康!
来太乙堂,中老名医专家做您的心脑血管健康顾问调理身体,刻不容缓。心脑血管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yy/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