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剂型分类
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作用时间
1.按形态学分类:固体(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半固体(软膏剂、糊剂等)、液体(溶胶剂、芳香水剂等)和气体(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
2.按给药途径分类①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
②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等
3.按分散体系分类①真溶液类②胶体溶液类③乳剂类④混悬液类⑤气体分散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⑥固体分散类:如散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普通剂型。⑦微粒类:如微囊、微球等
4.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
5.按作用时间分类:速释、普通、缓控释制剂等
考点二: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①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②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③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可产生靶向作用
⑤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⑥可影响疗效(影响不是决定)
考点三:药用辅料的作用
①赋型
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③提高药物稳定性
④提高药物疗效
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⑥调节药物作用
⑦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考点四: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
①水解: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
青霉素类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H+或OH-影响下,很易裂环失效。
②氧化: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肾上腺素氧化后先生成肾上腺素红,后变成棕红色聚合物或黑色素。
③异构化
左旋肾上腺素—外消旋化作用;毛果芸香碱—差向异构作用;维生素A—几何异构化
④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很易脱羧,生成间氨基酚。
⑤聚合:氨苄青霉素浓的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可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二聚物,此过程可继续下去形成高聚物。
考点五: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①pH的影响
②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③溶剂的影响
④离子强度的影响
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①温度的影响
②光线的影响
③空气(氧)的影响
④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⑥包装材料的影响
考点六: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①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试验)
②加速试验(化学动力学理论)
③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
考点七:药物配伍变化
1.物理学的配伍变化①溶解度改变:安定注射液(含40%丙二醇和10%乙醇)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析沉淀
②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散剂、颗粒剂)
③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乳剂、混悬剂)
2.化学的配伍变化(熟悉例子)①浑浊或沉淀
pH改变产生沉淀:酸性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同碱性药物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
水解产生沉淀:如苯巴比妥钠水溶液;
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等;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溶液中能产生难溶性沉淀;
复分解产生沉淀:如硫酸镁遇可溶性的钙盐产生沉淀。
②变色:如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可使颜色变深。
③产气:如碳酸盐、碳酸氢钠与酸类药物配伍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④发生爆炸: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高锰酸钾与甘油
⑤产生有毒物质:如含朱砂的中药制剂与碘化钾等还原性药物配伍
⑥分解破坏、疗效下降:如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合用
考点八: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分类
①按使用方式:可分为I、Ⅱ、Ⅲ三类
②按形状:可分为容器、片材、袋、塞、盖等。
③按材料组成:可分为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及上述成分的组合.
第二章:六大考点考点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1.溶解度:亲水性或亲脂性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
①水溶性(亲水性)是药物可口服的前提
②药物透过生物膜(磷脂)要求有一定脂溶性
2.脂水分配系数(P):P值越大,脂溶性越高
3.渗透性: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分类
体内吸收
第I类
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胃排空速率
第Ⅱ类
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溶解速率
第Ⅲ类
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
受渗透效率影响
第Ⅳ类
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
体内吸收比较困难
考点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弱酸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解离型,难吸收
肠液中(pH高)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极弱碱性
酸性中解离少,易吸收
强碱性完全离子化
胃肠中多离子化,吸收差
考点三:药物的结构与官能团
有机化合物=母核(基本骨架)+药效团(母核连接基团)
烃基
↑位阻,稳定性↑
卤素
强吸电子基
羟基
↑水溶性
巯基
脂溶性更高,作为解毒的基团
酯基
一般无活性,作为前药
酰胺
易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能力
考点四:药物的转运与结合形式
1.小肠上皮细胞的寡肽药物转运体(PEPT1)底物:二肽类(乌苯美司、β内酰胺类、ACEI、伐昔洛韦);三肽类(头孢氨苄)
2.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体P-糖蛋白(P-gp)举例:底物—地高辛;抑制剂—奎尼丁
(奎尼丁抑制P-gp,使地高辛经P-gp的外排性分泌受到抑制,重吸收增加,血药浓度↑)
3.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类型①不可逆性:共价键
②可逆性: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力
考点五:药物的转运与结合形式
1.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普罗帕酮、氟卡尼。
2.对映异构体具有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
氯苯那敏(右旋>左旋);萘普生[(S)-(+)>(R)-(-)]
3.对映异构体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活性:L-甲基多巴
4.对映异构体产生相反的活性
药物
药理作用
相反作用
哌西那朵
(+)/阿片受体激动药,镇痛作用
(-)/阿片受体拮抗药
扎考必利
(R)/5-HT3受体拮抗药,抗精神病
(S)/5-HT3受体激动药
5.对映异构体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奎宁(抗疟)——奎尼丁(抗心律失常)
6.对映异构体一个有活性,一个有毒性
乙胺丁醇(D)-体,抗结核;(L)-体,活性弱,毒性强
左旋多巴(S)-体,抗震颤麻痹;(R)-体,竞争性拮抗剂
考点六:药物代谢
第Ⅰ相生物转化
(官能团化反应)
体内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羟基、羧基、巯基、氨基)
第Ⅱ相生物合成
(结合反应)
将第I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药物结构与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①含芳环药物---氧化代谢
②烯烃和炔烃的药物——氧化
③含饱和碳原子的药物—氧化
④胺类药物——氧化或脱氨基/烷基
⑤酯和酰胺类药物——水解
第三章:八大考点考点一:颗粒剂分类
①可溶颗粒
②混悬颗粒
③泡腾颗粒: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放出大量气体。药物易溶
④肠溶颗粒:耐胃酸,在肠液中释放活性成分
⑤缓释颗粒:缓慢非恒速,一级动力学
⑥控释颗粒:缓慢且恒速,零级动力学
考点二:各制剂的崩解时限标准
考点三:胶囊剂
①分类:硬胶囊、软胶囊、缓释胶囊、控释胶囊、肠溶胶囊
②不适宜制成胶囊药物: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醛类药物;导致囊材软化或溶解的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O/W型乳剂药物。
③胶囊壳的主要成囊材料是明胶
考点四:液体制剂分类
考点五:表面活性剂
①表面活性剂毒性
毒性顺序: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
溶血作用的顺序: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②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及杀菌剂
考点六:低分子溶液剂
①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②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③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
④糖浆剂: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矫味剂、助悬剂。高浓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低浓度添加防腐剂。
⑤搽剂: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
⑥涂剂:供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等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⑦涂膜剂: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有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⑧灌肠剂:灌注于直肠的液体制剂,以治疗、诊断或营养为目的。
⑨洗剂: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的液体制剂。
⑩灌洗剂:用于清洗阴道、尿道的液体制剂。
考点七: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①沉降容积比(F↑,稳定性↑)
②重新分散性
③微粒大小(0.5~10μm)
④絮凝度(β↑,稳定性↑)
⑤流变学
考点八:乳剂的稳定性
①分层
密度差
可逆
②絮凝
ζ电位↓
③合并
与破裂
乳化膜部分破裂,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不可逆
④转相
乳化剂性质改变
⑤酸败
外界因素及微生物影响,变质
第四章:四大考点考点一:注射剂溶剂——制药用水
①纯化水:不含任何附加剂,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②注射用水:蒸馏得到,无热原水。作为注射剂、滴眼剂的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清洗溶剂。
③灭菌注射用水: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无菌无热原。
考点二:热原
1.热原的性质①水溶性:化学本质为脂多糖,易溶于水
②不挥发性:本身不挥发,但因溶于水,在蒸馏中,可被雾滴带入蒸馏水中,故应有隔沫装置
③耐热性:℃~℃干热2h,℃30~45min,℃1min→彻底破坏
④过滤性:1~5nm
⑤其他: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破坏
2.热原的除去方法①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的方法:吸附法(活性炭)、离子交换法、凝胶滤过法、超滤法、反渗透法
②除去容器或用具上热原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
考点三: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1.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药物分子结构与溶剂:相似相溶
②温度
③晶型:稳定型小,不稳定型大
④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⑤粒子大小:难溶性药物微粉化(≤0.1μm)
⑥加入第三种物质:助溶剂、增溶剂、电解质
2.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①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助溶剂(碘→碘化钾、咖啡因→苯甲酸钠)
②制成盐类
③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水)
④制成共晶(阿德福韦酯+糖精)
⑤其他:温度↑,改变pH,微粉化、包合
3.溶出速度方程:Noyes-Whitney方程考点四: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1.气雾剂的分类2.气雾剂的抛射剂①氢氟烷烃:四氟乙烷(HFA-a)、七氟丙烷(HFA-)
②碳氢化合物: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常用作打火机燃料
③压缩气体:CO2、N2、NO
第五章:三大考点考点一:固体分散体
①中间体,可制成任何剂型
②药物高度分散
③载体的作用:提高药物溶解度、抑晶作用、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润湿性(水溶性载体材料)
④速释原理:分子状态、微晶态、无定形态、胶体状态、亚稳定态
⑤固体分散体的分类:低共熔混合物(微晶状态)、固体溶液(分子状态)、共沉淀物(无定形物)
考点二: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1.溶出原理(Noyes-Whitney方程)①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②与高分子结合成难溶性盐
③控制粒子大小(↑)
2.扩散原理①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亲水性高分子材料)
②包衣、微囊
③不溶性骨架
④植入剂、乳剂
3.溶蚀与溶出、扩散结合原理①溶蚀性骨架片
②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4.渗透压驱动原理:渗透泵5.离子交换作用:树脂考点三:靶向制剂
按靶向原动力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被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乳、微球、微囊、纳米粒等。
2.主动靶向制剂①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性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PEG修饰)、免疫脂质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纳米乳、修饰的微球、修饰的纳米球
②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栓塞性制剂
靶向性评价:相对摄取率、靶向效率、峰浓度比
下篇(西药一第6~10章高频考点)第六章:一个考点考点:药物的转运方式
第七章:六大考点考点一:量效关系
1.量反应与质反应①量反应:可用数或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研究对象为单一个体。如血压、心率、血糖。
②质反应:反应性质变化,一般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
2.最大效应/效能: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上升。效能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
3.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①呋塞米效能最大。
②效价强度:环戊噻嗪氢氯噻嗪呋塞米氯噻嗪
4.半数有效量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LD50/ED50,TI越大,越安全
药物安全范围:LD5~ED95
考点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受体
1.药物的作用靶点:酶、离子通道、核酸、免疫系统、基因、受体
2.受体的化学本质:蛋白质
3.受体的性质:饱和性、特异性(专一性)、可逆性、灵敏性、多样性
4.受体的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蛋白、酶活性受体、细胞核激素受体
5.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
①第一信使: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②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Ca+、NO
注:NO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考点三:药物分类
1.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①完全激动剂:亲和力很高,内在活性很强(α=1)
②部分激动剂:亲和力很高,内在活性不强(α1)
2.拮抗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α=0),不能产生效应。
①竞争性拮抗药:结合可逆,Emax不变,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结合牢固,Emax下降
考点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机体方面
①生理因素:年龄、体重与体型、性别(注意身高不选)
②精神因素
③疾病因素:心脏、肝脏、肾脏、胃肠、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发热
④遗传因素:种族差异、特异质反应、个体差异、种属差异
⑤时辰因素
⑥生活习惯与环境
考点五: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1.药动学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影响药物的分布①游离型药物:具有药理活性
②结合型药物:不呈现药理活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不被肝脏代谢灭活、不被肾排泄
3.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①肝药酶诱导剂:利福平、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甲丙氨酯、苯妥因钠、卡马西平、尼可刹米、螺内酯、格鲁米特、扑米酮、灰黄霉素
②肝药酶抑制剂:红霉素、磺吡酮、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药物、胺碘酮、甲硝唑、咪康唑
考点六:药效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相加、加强、增敏2.拮抗作用第八章:四大考点考点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1.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2.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①副作用:正常用法用量
②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如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
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后,在次晨仍有乏力、困倦等“宿醉”现象。
④首剂效应:哌唑嗪按常规剂量开始治疗常可致血压骤降
⑤继发性反应:“二重感染”
⑥停药反应:“反跳反应”
⑦依赖性:阿片类、可卡因、大麻及某些精神药物
⑧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反应
⑨特异质反应:遗传异常,一般是体内缺少某种酶。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⑩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考点二:药源性疾病分类
1.按病因学分类: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A型药品不良反应)、剂量不相关的药源性疾病(B型药品不良反应)。
2.按病理学分类:功能性改变的药源性疾病、器质性改变的药源性疾病。
3.按量-效关系分类: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长期用药致病性、药物后效应型。
4.按给药剂量及用药方法分类:与剂量有关的反应、与剂量无关的反应、与用药方法有关的反应。
5.按药理作用及致病机制分类: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或毒副作用所致、意外特异性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由于药物的杂质、异常性及污染所致。
考点三:药物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包括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
2.分析性研究
①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是否暴露于药物
②病例对照研究:有病与无病
3.实验性研究(随机分配原则):实验组、对照组
考点四: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治疗
①美沙酮替代治疗
②可乐定治疗
③东莨菪碱综合戒毒法:不仅可控制戒断症状,还可促进毒品的排泄
④预防复吸:纳曲酮,长效阿片受体阻断药
⑤心理干预和其他疗法
第九章:重要公式1.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第十章:八大考点考点一:药品标准与药典
1.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2.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针对性、科学性(“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合理性3.药典英文缩写①《美国药典》USP
②《英国药典》BP
③《日本药典》JP
④《欧洲药典》EP
⑤《中国药典》ChP
4.中国药典①一部中药
②二部化学药
③三部生物制品
④四部凡例、通则、药用辅料品种正文
⑤增补本
5.《中国药典》标准体系构成①“凡例”:基本原则,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②通则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方法/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③正文是药品标准的主体
考点二:药品储藏条件
①阴凉处≤20℃;
②凉暗处避光并温度≤20℃;
③冷处2℃~10℃;
④常温10℃~30℃。
考点三:精确度
①“0.1g”→±0.04→0.06~0.14g
②“2g”→±0.5→1.5~2.5g
③“2.0g”→±0.05→1.95~2.05g
④“2.00g”→±0.→1.~2.g
精密称重(千分之一);称定(百分之一)
考点四:化学鉴别法
1.颜色反应2.沉淀反应丙二酰脲的银盐反应:巴比妥类+碳酸钠+硝酸银→白色沉淀(一银盐和二银盐)
巴比妥类(含丙二酰脲结构)
斐林试剂反应:葡萄糖+碱性酒石酸铜→红色沉淀(氧化亚铜)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还原性糖)
3.气体生成反应尼可刹米+氢氧化钠:二乙胺臭气(你可杀了它,免得跑出来放臭气!)
考点五:光谱、色谱鉴别法与杂质检查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区(nm~nm)可见光区(nm~nm)
2.红外分光光度法:官能团区(0cm-1~cm-1)指纹区(cm-1~cm-1)
3.杂质检查
考点六:含量与效价测定
考点七:药品检验取样
考点八:体内药物检测
1.血样:全血、血浆(含抗凝剂)、血清(不含抗凝剂)
2.常用抗凝剂:肝素
3.血样的保存:短期保存(冰箱冷藏4℃)、长期保存(-20℃或-80℃冷冻贮藏)
4.需检测血药浓度
①个体差异大:三环类抗抑郁药
②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苯妥因钠
③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应强的药物:普鲁卡因胺
④毒性反应不易识别:地高辛、洋地黄苷
⑤特殊人群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⑥常规剂量下没有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
⑦合并用药发生异常
⑧长期用药
⑨药物过量或中毒
西药一必记,第十一章所考的25分全在这儿了!
考点1:镇静与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①7位引入吸电子基团:硝西泮、氯硝西泮
②3位引入羟基:奥沙西泮(地西泮活性代谢物)
③5位苯环-2’位引入吸电子基团(F、Cl)——氟西泮、氟地西泮
④1,2位并上三氮唑(稳定性↑):艾司唑仑、三唑仑
2.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①咪唑并吡啶结构药物-唑吡坦
②吡咯酮结构-佐匹克隆
注:佐匹克隆右旋体有效——艾司(S-)佐匹克隆
考点2:抗癫痫药
1.苯巴比妥(巴比妥类)①丙二酰脲/嘧啶三酮
②5位必须双取代
③代谢:
5位-芳香烃或饱和烃:苯巴比妥(长效);
5位-支链烃或不饱和烃: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中/短效)
④2位“O”→“S”:硫喷妥(脂溶性高,短效)
2.苯妥英钠(乙内酰脲类)①代谢:两个苯环只有一个氧化
②具“饱和代谢动力学”特点
③前药:磷苯妥英(水溶性更好)
3.卡马西平(二苯并氮?类)卡马西平
①该类中第一个上市药物
②作用:三精制药,卡马西平(三—三叉神经痛;精—精神运动型发作)
③同类:奥卡西平(氧代卡马西平)
考点3:抗精神病药物
1.吩噻嗪类①锥体外系反应;光毒反应(自由基,避免日光照射)
②吩噻嗪母核易氧化变红:注射液需加入抗氧剂(对氢醌、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维C)
③10位侧链氮杂环(哌嗪最强):(氟)奋乃静
④长链脂肪酸酯类前药:庚氟奋乃静(作用时间↑)
2.其他三环类药物①氯普噻吨(噻吨类)
Z型E型;对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官能症疗效较好
②氯氮平(二苯并二氮卓类)
3.利培酮、齐拉西酮(骈合原理设计的抗精神病药,“齐力骈合”)考点4:抗抑郁药
1、抗抑郁药分类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双重摄取抑制剂
②5-HT重摄取抑制剂
2.抗抑郁药的代谢①O-去甲基,有活性——文拉法辛
②不发生去烷基代谢——帕罗西汀(“不怕你”)
③N-去甲基,有活性——丙米嗪、氯米帕明、多塞平、阿米替林、氟西汀、西酞普兰(除去①②的其他抗抑郁药)
考点5:镇痛药
考点6:解热、镇痛、抗炎药
1.阿司匹林(水杨酸类)①活性必需基团:羧基(显酸性)
②酯键可水解——乙酰+水杨酸
③机制: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④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
2.对乙酰氨基酚(乙酰苯胺类)①杂质:对氨基酚,毒性大
②代谢物:乙酰亚胺醌,肝肾毒性
③中毒解救:谷胱甘肽、乙酰半胱氨酸
④发热首选,轻中度骨性关节炎首选
3.双氯芬酸(芳基乙酸类)①非甾抗炎药中剂量最小
②既能抑制COX,又能抑制脂氧合酶
4.美洛昔康(烯醇结构)5.塞来昔布①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避免胃肠道损害
②有心血管风险
考点7:抗痛风药
①丙磺舒:可竞争性抑制弱有机酸(如青霉素、头抱菌素)在肾小管的分泌
②秋水仙碱:天然产物;有抗肿瘤作用,有骨髓抑制副作用
考点8:镇咳药
1.可待因:吗啡3位甲醚衍生物;代谢物——吗啡、N-去甲基可待因、去甲吗啡、氢化可待因;有成瘾性,特殊管理
2.同类:右美沙芬——吗啡喃结构;主要用于干咳;无镇痛作用(不成瘾);左旋美沙芬镇痛,不镇咳
考点9:祛痰药
1.乙酰半胱氨酸:巯基(易氧化,用于对乙酰氨基酚解毒)
2.羧甲司坦:机制与乙酰半胱氨酸不同(巯基不游离)
考点10:平喘药
1.沙丁胺醇(苯乙胺类)2.色甘酸钠(肥大细胞稳定剂)①凯琳结构的苯并吡喃的双色酮(色酮是必需结构)
②气雾剂给药,预防支气管哮喘
3.噻托溴铵(M胆碱受体阻断剂)此类共性:含季铵药效团,防止进入中枢
4.茶碱①黄嘌呤衍生物
②治疗窗窄,须监测血药浓度(TDM)
考点11:抗溃疡药
1.西咪替丁(组胺H2受体阻断剂)极性大,口服好有首过;A型晶效果最好
2.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①奥美拉唑:前药循环
②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S异构体)
考点12:解痉药
考点13:促胃肠动力药
1.甲氧氯普胺①苯甲酰胺类,结构类似普鲁卡因胺
②具有促动力作用和止吐作用,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促动力药
③有锥体外系副作用
2.莫沙必利为强效、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考点14:抗心律失常药
1.奎尼丁(ⅠA类)①来源: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碱
②对映异构体:奎宁(抗疟药)
③喹啉环上N原子碱性强
2.普罗帕酮(ⅠC类-强度阻滞)结构类似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及阻断β受体——S异构体>R异构体
3.β受体阻断剂4.胺碘酮(钾通道阻滞剂)①结构类似甲状腺素,含有碘原子,影响甲状腺素代谢
②碘原子:难以进一步代谢,易蓄积,中毒,引起心律失常
考点15:抗心绞痛药
1.硝酸甘油①具爆炸性:不宜纯品形式放置或运输
②易耐受性:与受体巯基耗竭有关
③又名:三硝酸甘油酯
④舌下含服起效快:避免首过效应
⑤代谢:甘油二硝酸酯,甘油单硝酸酯和甘油
2.硝苯地平①构效:1,4-二氢吡啶(必需药效团);N1上无取代,4位苯环,6位甲基;3,5位羧酸酯(药效团)
②光催化歧化反应→硝基苯吡啶/亚硝基苯吡啶(有毒)
③相互作用:不宜与柚子汁同服(影响地平代谢)
④有首过效应(除尼索地平外)
3.维拉帕米①右旋体作用强,现用外消旋体
②化学稳定性好,但甲醇溶液紫外线2h可分解50%
③代谢:N-脱甲基(去甲维拉帕米)
考点16:抗高血压药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考点17:调血脂药
1.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①必需结构:3,5-二羟基羧酸(内酯结构必须水解才能生效)
②典型副作用:肌肉疼痛或横纹肌溶解
③前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星落”)
④天然或半合成(六氢萘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合成(中心杂环、氟苯)——氟伐他汀(吲哚环)、阿托伐他汀(吡咯环)、瑞舒伐他汀(嘧啶环)
2.苯氧乙酸类药物(活性必须基团:羧酸或潜在的羧酸)考点18:甾体激素类药
雄甾烷、雌甾烷、孕甾烷
1.雌激素①基本结构:A环芳环,3位酚羟基,无19-甲基,17位羟基或羰基
②天然雌激素(雌二醇、雌酮、雌三醇)
③缺点:口服无效,作用时间短
④改造目的:口服有效、延长时间
⑤改造产物:苯丙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尼尔雌醇
2.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①基本结构:3,17位——羟基或羰基;18,19位——两个角甲基
②天然雄激素(睾酮、雄烯二酮)
③改造目的:延长作用时间,可口服
④同类:甲睾酮(可口服)、丙酸睾酮(前药,延长时间)
⑤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羟甲烯龙
3.孕激素①基本结构:4位双键;3,20-二酮
②缺点:口服无效(只能肌注、栓剂)
③改造目的:口服有效、增强活性
④炔诺酮:睾酮改造——去掉19-甲基,17位增加乙炔基;避孕药(孕+雌)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①此类基本结构属孕甾烷
②4位双键;3,20-二酮(同孕激素)
③11,17α,21-三羟基(或羰基)
④改造结果:抗炎作用↑,水钠潴留作用↓
⑤相互转化
考点19:降血糖药
1.黄酰脲类(格列~~)格列本脲
2.非磺酰脲类(~~列奈)①结构:含氨基羧酸结构(酰胺、羧基)
②速效,短效—对K+-ATP通道具有“快开”和“快闭”作用
③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3.双胍类考点20:调节骨代谢与形成药物
考点2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1.青霉素(β内酰胺类之青霉素类)β-内酰胺+四氢噻唑
①β内酰胺环——酸碱下易裂解(忌与氨基糖苷类等碱性药合用);易水解(钠盐/钾盐粉针剂)
②合用丙磺舒,青霉素排泄↓
③交叉过敏反应:共同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高聚物
④三大缺点: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酶、抗菌谱窄
2.头孢氨苄(β内酰胺类之头孢菌素类)①基本母核:β内酰胺环+氢化噻嗪
②β内酰胺环稳定性>青霉素类
③抗菌谱决定基团——7位酰胺取代基,3位取代基
④特点:抗菌谱广、活性强、毒副作用低、可口服
⑤分代及结构(需要认识各个药物3位基团)
3.其他类考点22: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1.氨基糖苷类①结构:氨基糖+氨基醇形成的苷
②显碱性(含多氨基)
③水溶性高(含多羟基),脂溶性低
④旋光性(含多个手性碳)
⑤耳毒性、肾毒性(原型经肾排泄)
⑥细菌易产生耐药性(产生钝化酶)
2.大环内酯类①14-16元大环内酯
②缺点:水溶性小,只能口服,酸中不稳定
③与乳糖醛酸成盐可注射;成酯提高稳定性(5位糖2”位)
④半合成类改造:6-OH→克拉霉素;9-羰基→罗红霉素
⑤环内含氮的15元大环内酯→阿奇霉素
3.四环素类考点23: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抗菌药2.磺胺类抗菌药①又名:新诺明(SMZ)
②复方新诺明=SMZ:甲氧苄啶(5:1)
考点24:抗病毒药
1.核苷类抗病毒药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考点25:抗肿瘤药
1.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①膀胱癌首选:塞替派
②第一个显现对结肠癌有效的铂类:奥沙利铂
③小细胞肺癌首选:依托泊苷
④脑瘤首选:替尼泊苷
2.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抗肿瘤药3.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药物①长春碱类:长春碱、长春新碱
②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他赛
4.放疗与化疗的止吐药(司琼类,拮抗5-HT3受体)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