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脑病科林佳明
在我国,人们还无法从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直接识别出身心疾病,即便察觉身体出现不适或病征,医院的相关的器质性疾病的专科寻求治疗。因此,我认为目前人们还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接受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治疗心身疾病。
但其实,心身疾病在疾病发展中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应该遵循心、身同治的原则才是恰当的治疗。于是,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医院进行诊断时,相关专科医生应充分听取病史、生活史及临床检查,鉴别区分开所患的是心身疾病抑,还是一般器质性疾病抑或其他疾病。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普及人们对心身疾病的了解,破除人们对心理治疗的偏见和恐惧。
案例略,病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已发作二年半,发生在上中学之后。
哮喘发作与感染无直接关系,理由:发作时体温与症状不平行,血常规正常。曾积极查找过敏原,均与发作无直接影响,免疫系统辅助检查无阳性表现,可考虑发作与过敏关系不大。
发作时间多在语文课和英语课上,追问病史,此患儿最烦语文课及英语课,此两科的成绩最差,常不及格。常拖拉作业,最怕英语老师。
发作时间多在周一上午。因为他常常因病请假,请假后,再复课往往是安排在周一。
根据辅助检查第(4)、(5)、(6)条,在外出游玩时,虽然条件艰苦,运动量大,却并不发作,说明他放松时不发作,可认为哮喘发作与情绪焦虑有关。
自幼在奶奶家生活,初中一年级之后才回到父母家。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父亲较严厉。与爷爷奶奶的分离焦虑,对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产生的焦虑,对中学教学方式的适应,学习上的压力,几方面都促成了他焦虑情绪的蓄积,没有得到及时调整。
从辅助检查看此患儿,性格内向、敏感而不稳定(N分高),精神发育比较注重内心的主观世界,对外界客观事物适应性较差(P分高),造成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没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撑系统,与同学还没有融合起来,就经常请病假,三天二头缺课。而且因为身体原因,家长过度呵护,上课迟到,中午接回家吃饭,放学即接回家,与同学的接触时间有限,同学都已互相熟悉,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群体,而客观条件加上内向的性格,使他游离于群体之外。
他的主动交往能力本来就弱,更难以插到某个群体之中,切断了宣泄情绪的渠道,失去了社会支撑。当他焦虑、抑郁情绪蓄积到极点时,也有宣泄的表现,即在写作业时大哭大闹,摔东西,撕课本。可情绪宣泄的方式不对,会被严厉的父亲以更强大的力量威胁回去。这种主观上的、客观上的各种原因,都使他焦虑、抑郁情绪以内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哮喘。
也许最初的哮喘是因感染而起,但哮喘使他进入疾病角色,暂时脱离了使他难以适应、令他十分紧张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摆脱了令他焦虑的作业,避免了课堂提问的尴尬和父亲的严厉喝斥。换回来的是轻松的休假,父母的精心照料和百依百顺的承诺。再遭到心理冲突、情绪焦虑的境况,哮喘便应运而生。
诊断:支气管哮喘;焦虑、抑郁情绪;躯体形式障碍。
治疗:
(1)心理治疗:A学习自我放松技术;B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C与老师协商,制定合乎实际的期望值,以鼓励为主。
(2)药物治疗:A症状发作时对症处理;
B抗焦虑、抗抑郁制剂。
呼吸系统小结:
1.心理治疗支气管哮喘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
2.支气管哮喘的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等。
3.心理因素引发哮喘的心理机制
心理动力学理论:症状是潜意识冲突和压抑的愿望的象征性表达。强调人格和心理冲突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哮喘是习得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特殊的情感经历可能会强化肺的生理反应,从而使哮喘容易在类似情境下再发。
4.心理治疗:心理疏导;家庭治疗;统脱敏疗法;物反馈疗法;松训练疗法;动力性心理治疗;团体治疗;药物辅助治疗。
患者男,陕西某中学校长,20年前(36岁)因与人争吵,心情不佳,校医务室检查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诊断为: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病人:室性早搏有什么危险?
医生:可能猝死
病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医生:可能是心肌炎
医院检查,未找到心肌炎任何证据,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
病人:什么是心肌炎后遗症?
医生: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的瘢痕。
从此病人再没上过讲台,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想自杀又缺乏勇气。
卧床15年之后的偶然发现--室性早搏不等于心脏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好,不能仅据此诊断为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诊断,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
后经医生耐心解释,鼓励他消除顾虑,恢复日常活动。
2个月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体力完全恢复。
冠心病治疗:
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干预原则:心身同治,视病情而定治疗方案
干预目标:解除心理应激;认识冠心病;了解心理社会因素致病机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方法:疏导支持治疗;A型行为的矫正;认知治疗(道家认知疗法);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松弛疗法;生物反馈;药物干预;综合心理干预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我经常上夜班,最近总是心慌,做心电图有没查出什么,有些时候不但心慌,累的时候腿还发抖,偶尔呼吸困难,医生诊断是心脏神经症,让我注意锻炼休息,合理饮食就会慢慢好了,但是我已休了半个月的病假,好像还没好,怎么办?医院大夫都说没事。他们让我服用贝他乐克,现在我吃饭都觉得恶心!
心脏神经症,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神经症的症状群。患者常感到心谎、胸闷气急、心前区不适及疼痛,多在劳累或兴奋之后发生,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大多发生在青年和壮年,以20-40岁者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更多见。
病因与机制:患者长期的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精神刺激,不良环境和躯体因素等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调节、支配心血管系统的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干扰,导致心脏出现一时性的功能紊乱。
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心悸:自觉心脏搏动增强或感到心慌,可有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紧张、疲劳使之加重;
呼吸困难:主观感觉呼吸不畅或空气不够,有时需深呼吸或叹息性呼吸来缓解症状;
心前区疼痛:部位常不固定,可持续数秒或数小时不等,疼痛发作与劳力活动无关,且多在静息时发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汗、手足冷、两手震颤、尿频、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
情绪障碍:紧张不安、对自己的症状高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