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一直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虽然我们治疗心力衰竭的“武器”越来越多,但目前仍没有打赢这场战役。随着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
1我国心力衰竭的病因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冠心病(45.6%)、风湿性心脏病(18.6%)、高血压病(12.9%)、扩张型心脏病(7.6%)、先天性心脏病(3.2%)和其他心血管病(7.2%),冠心病占比接近50%。
2缺血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年全世界死亡人数约多万人,其中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约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近一半。在血运重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骇人的现状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3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目前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人群逐渐下降,而这部分人群因为心肌细胞减少、心室重构、心室扩张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5年,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31.9%。
4肥厚性心脏病和扩张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肥厚性心脏病不同于缺血性心脏病,前者并非由于急性心肌缺血所致,而是由于高血压时左心室后负荷加重,心肌代偿性肥大、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又不同于以上两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从而出现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5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心肌梗死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如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凋亡、血管新生、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自噬。而在分子机制层面方面有线粒体、microBNAs、干细胞、外泌体和心肌代谢。
6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既然我们目前通过研究发现上述细胞和分子机制,那么未来应该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