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南京医院、亚洲分叉病变俱乐部(ABC)、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联合举办的CBSON-AIR以国际化视野,持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纷呈的领域进展前沿试点。
年11月8日,CBS举办了为期一天的起搏电生理专场。起搏电生理女医师联盟的各位专家将围绕缺血性心脏病的器械治疗主题,进行精彩分享,全方位展现起搏电生理女医师的“巾帼”风采;众多国内起搏电生理专家齐聚云端,围绕心脏电子植入装置新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起搏专场特邀大会主席陈绍良教授和中医院的张澍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Part01
聚焦缺血性心脏病的器械治疗I
专家介绍
上半场医院的胡作英教授和中医院的樊晓寒教授主持,医院的朱莉院长、医院的任利群教授、医院秦淮院区的赵艳芳教授、医院的周秀娟教授、医院的智宏教授以及上海医院的李莹教授作为讨论嘉宾,中医院的陈柯萍教授、西安医院的薛小临教授、医院的刘兵教授、上海医院的李若谷教授、温州医院的苏蓝教授以医院的范洁教授带来了精彩讲座及病例分析,并引起热烈讨论。
陈柯萍教授
陈柯萍教授针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ICD治疗的几个问题进行解读。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风险依旧很高,对其的预防仍旧十分重要。心梗后40天内不建议ICD的一级预防,但是心梗后48小时至40天,ICD的二级预防适用于非可逆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于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ICD植入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对于有心梗史但左室功能良好,由急性心肌缺血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仍应植入ICD,而冠脉痉挛导致SCA生存者,指南已建议可以考虑直接植入ICD预防猝死。
薛小临教授
薛小临教授对缺血性心肌病ICD二级预防进行阐述。SCD是全球健康问题,缺血性心脏病是SCD的主要病因,SCD的预防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SCD的二级预防针对的是心脏骤停幸存者和持续性VT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双盲研究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有限,而多个临床试验也证实了ICD预防SCD有效性,并且是目前SCD二级预防的一线治疗。
刘兵教授:缺血性心脏病ICD一级预防
刘兵教授共享缺血性心脏病ICD一级预防的专家共识。血运重建后SCD风险依旧很高,对SCD的预防十分重要。心梗40天内植入ICD临床试验表明早期植入ICD不改善全因死亡率,但是心梗40天后,ICD的一级预防可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4%的死亡风险,并且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指南中对IHD患者SCD的一级预防给出了专家推荐,对特殊情况给与了ICD适应症考虑,同时CRT和WCD也可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SCD预防。
病例讨论1:患者冠心病心肌梗塞后,间歇性二度AVB,RR长间期,需要起搏,EF:50%
李若谷教授
李若谷教授就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选择BIV双室起搏。起搏比例超过40%的心室起搏引发心衰的风险较高,目前无导线起搏缺少房室顺序,且是单右室起搏,可能引发心衰、房颤等风险;双心室起搏已经有大量临床支持,希浦系统起搏缺少大规模临床,特别是针对硬终点的临床,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仅仅是不劣于双心室起搏。
苏蓝教授
苏蓝教授就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选择希浦系起搏。针对间歇二度AVB和长RR间期需要起搏的起搏指针、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基础合并症以及LVEF50%左室增大的心衰潜在风险,结合术前的综合预判,根据ACC/AHA/HRS心动过缓患者管理指南中的希浦起搏推荐及中国专家建议,得出选择希浦系起搏的理由:最生理并且远端希浦和左束支起搏已证实具备安全性而且跨越阻滞点无需备份的费效比最佳。
范洁教授
范洁教授: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从一例病例看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选择。Micra无导线起搏降低了严重的并发症,根据患者间歇性二度AVB预判起搏比率低,冠心病心肌梗塞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LVEF50%的心功能正常,结合HRS/ACC/AHA指南,国外专家共识以及临床研究指出的选择无导线患者的类型,以及对更优先选择无导线起搏器的原因分析,依据患者意愿,该病例可以选择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治疗方案,新疗法,新获益。
Part02
聚焦缺血性心脏病的器械治疗II
专家介绍
下半场由医院陈学颖教授,医院胡作英教授共同主持,医院许轶洲教授、医院陈阿娣教授,医院王君教授、医院李海燕教授、医院蔡薇教授、医院曹京燕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医院汪芳教授、大连医院董颖雪教授、中国人民医院于海波教授、医院许静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田颖教授、医院何浪教授医院何榕教授先后带来非常精彩的讲座。
汪芳教授
汪芳教授对缺血性心脏病ICD术后的个性化管理进行详细的讲演,分别对于SCD的预防策略、ICD术后的程控优化、ICD术后的药物管理以及ICD术后介入干预或外科管理分别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缺血性心脏病ICD术后,我们需要定期ICD监测,调整参数设置;积极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原发病;积极控制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合并症;心脏射频消融或外科手术干预,降低SCD的发生率。
董颖雪教授
董颖雪教授对于希浦系统起搏术后随访要点进行详细的讲演,分别给大家介绍在遇到单腔ICD、双腔ICD、三腔CRT以及三腔CRTD该如何选择接口,在术后工程师应该如何灵活运用起搏器的各种功能和参数设置。她认为希浦系统特殊的程控我们应该考虑:保证优先传导束的起搏,程控一个合理的相对短的AVdelay和一个合理的相对长的VVdelay;如果接口在心房,关闭涉及到双腔逻辑关系的其他参数以及鉴别的VT相关参数。
于海波教授
于海波教授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器械治疗后远程随访管理重要性及经验做了详细的演讲,主要就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器械治疗后随访特殊性、器械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重要性以及本院的经验继续宁了分享。讲演中她对于远程随访与传统随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认为远程随访对于ICD/CRTD植入的患者的生存率可以得到提高,也可以有效减少不恰当的电击。医院自己也建立了很好的远程随访管理小组,对于病人术后进行了很好的管理。
许静教授
许静教授就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治疗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临床房颤伴心衰人群越来越多,心衰与房颤互为因果,射频消融是治疗心衰伴房颤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且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进步,目前房颤消融手术的成功率较既往有着明显的升高,RFCA可以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其他手段。
田颖教授
田颖教授就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希浦系统起搏治疗。他认为相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对于CRT反应差,长病程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复发率比较高,而且该病例患者的心功能不全,不建议右心室心尖起搏,她建议希浦系统起搏更佳。目前已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证实希浦系统起搏可改善此类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且手术成功率高。
何浪教授
何浪教授就病例讨论起搏方案选择——双室起搏治疗。何浪教授则认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并不理想,根据年心衰指南的建议,并且考虑到LBBP植入成功率低,并结合左室四极导线以及MPPSyncAV,AdaptiveCRT的新技术,认为传统双室起搏更适合这样的病例。
何榕教授
何榕教授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器械治疗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她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应首先判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与急性缺血有关,有无可逆性因素;AMI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经过等待期仍未恢复,且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应考虑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SCD预防应根据二级预防与一级预防的不同确定指征。AMI40天内一级预防植入ICD是否获益仍需进行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
激烈且精彩的起搏器专场,虽持续了整整一天,专家们交流与讨论的热度只增不减!下周的手术直播日程已正式发布,欢迎大家观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