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一般而言,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异常引起的心脏结构改变所造成的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1)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卵圆孔未闭(PFO,通常在新生儿后期甚至成年人发现,不包含于常规CHD中)等;(2)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HeartDisease,VHD):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3)心肌病(CardiomyopathyDisease,CMD):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4)其他:如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疤痕心肌、左心耳封堵等。
图:结构性心脏病
经过近年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多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由于其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特点,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的封堵治疗已获得相对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经导管瓣膜修复及置换术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亮点,取得了快速发展,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第一次辉煌时期是冠脉介入治疗,其发展先后经历PTCA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到目前的可降解支架,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市场教育较为成功,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的优秀公司,如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吉威医疗及赛诺医疗等,但随着冠脉介入支架带量采购的试点及推广,心脏介入治疗的第一次辉煌开始进入低估期。目前,心脏介入治疗已经进入第二次辉煌时期,即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在过去几年中,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大亮点,其未来发展将引人瞩目。
后续将会陆续介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向上的各个细分赛道,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