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人在胚胎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结构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心脏。
近年来,该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占出生婴儿的0.8%,约30%在1个月内死亡,60%在1岁内死亡。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该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早期干预治疗,其死亡率会明显降低。目前引起该病的原因还不清楚,倾向于遗传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主要是基因突变,单基因与多基因突变引起该病的轻重程度不同。
环境因素主要有:早期宫内感染,风疹,流感,膀胱炎或细菌感染;孕妇有大剂量的放射线接触和服药史(抗肿瘤药物、抗癌药物等);孕妇代谢性疾病(高钙血症等);引起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妊娠早期酗酒及吸食毒品等。另外,孕妇年龄过大、胎儿受压、母亲营养不良等均有可能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
由于病人的心血管畸形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可引起的临床症状也轻重不一,轻的可无任何表现,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重的可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紫钳、心衰、晕厥,甚至猝死,有的还可引起大脑发育迟缓、脑血栓甚至脑肿胀。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起声检查,可辅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血管造影等。
该病目前有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复杂性先心等;介入治疗是近年开展的新型方法,主要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间隔缺损。手术治疗适用范围广,能根治各种先心,缺点是有创伤,术后恢复时间长,还可有心律失常、胸胫、心胸积液合并症状。介入治疗使用范围小,价格高,且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
医生介绍
赵保良,儿科主任,儿科主任医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曾在郑医院进修学习,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10余篇,擅长新生儿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联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zj/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