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国急性心梗患者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方面有哪些性别差异?我们来看看CAMI研究数据。
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急性心梗注册研究。在过去几年间,该研究有大量结果发表于国内外期刊,为我国心梗诊疗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危险因素
对CAMI研究中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在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男性(67.4岁vs59.8岁,P0.)。
?男性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高于女性(24.7kg/m2vs24.2kg/m2,P=0.)。
?女性患者合并以下危险因素的比例均高于男性:
--高血压(61.8%vs47.5%,P0.)
--糖尿病(25.5%vs17.4%,P0.)
--缺乏运动(82.6%vs78.5%,P0.)
?男性患者合并以下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女性:
--吸烟(69.2%vs12.1%,P0.)
--血脂代谢异常(8.1%vs6.7%,P=0.)
--肥腻饮食(80.3%vs64.3%,P0.)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4.1%vs2.2%,P0.)
表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例(%)]
研究者认为,对于男性患者而言,改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而女性患者由于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比例高,因此预后可能更差。
临床症状
对CAMI研究中例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依次为:持续性前胸剧痛(包括胸骨后及颈咽部)66.4%、大汗63.7%、胸闷37.5%、放射痛(包括左上肢、右上肢及肩部)32.3%、恶心/呕吐27.8%、气短22.4%、乏力17.8%、心悸12.5%、烦躁4.03%、短时心绞痛多次发作3.69%、持续后背痛2.80%、黑曚/晕厥2.72%、持续上腹痛2.48%、牙/下颌疼痛1.18%、大/小便失禁0.40%。98.6%的患者至少存在如持续前胸剧痛、大汗、气短、胸闷等一个临床症状。
?女性发生无症状心肌梗死的比例高于男性(1.7%vs1.2%,P0.05)。
?男性患者胸痛(67.8%vs62.4%)及大汗(65.8%vs58.0%)更常见。
?女性患者放射痛(36.0%vs31.0%)及恶心/呕吐(35.6%vs25.0%)更常见。
表2不同性别之间心肌梗死临床症状的对比分析[例(%)]
为什么女性和男性在心梗症状方面存在上述差异呢?研究者分析,可能原因包括:①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8岁,绝经前女性冠心病患者常有典型胸痛,而高龄患者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②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使疼痛阈值升高;③不同性别之间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导致心肌梗死时症状不同;④部分女性患者处于围绝经期,更年期的症状干扰了胸痛的感觉。
诱发因素
对CAMI研究中例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共有例(19.4%)患者存在明确的心肌梗死诱因,其中男性患者例(20.9%),女性患者例(15.1%),男性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常见的诱因包括:体力应激(48.5%)、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14.0%)、精神应激(10.6%)、天气及环境骤变(5.5%)、疾病/手术/创伤(3.9%)。
?男性患者存在明确的心肌梗死诱因的比例更大(20.9%vs15.1%),尤其是体力应激(49.5%vs44.5%)和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15.4%vs8.8%)更常见(P0.05)。
?女性患者对精神应激、天气及环境骤变、疾病/手术/创伤更加敏感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
表3诱发因素对比分析[例(%)]
CAMI研究者、医院杨进刚医生曾经撰文指出,女性AMI漏诊率较高,女性冠心病患者预后更差;如果根据所谓的典型症状来诊断,将有超过一半的女性患者被漏诊。因此,我们应重视AMI中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高晓津,杨进刚,杨跃进,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循环杂志.,30(3):-.
[2]伏蕊,杨跃进,许海燕,等.中国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9(12):-.
[3]杨进刚.女性冠心病的十个“颠覆性认识”.中国循环杂志.-01-29.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