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所以“人是由水构成的”绝非浮夸,退休族夏季补充水分尤为重要!不过不少阿姨爷叔有个“坏习惯”,要么不喝水,一喝就猛喝,这样做很危险,容易引起“水中毒”...
据《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95.3%的人不会喝水,65.9%的人直到渴了才喝水,只有不到5%的人有定时定量规律饮水的好习惯。比夏季“多喝水”更重要的就是“会”喝水,你会吗?!
????
什么是水中毒?
在人体摄入大量的水分之后,身体必须借着尿液和汗液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但随着水分排出,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会被稀释,随着血液中盐分降低,一些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
水中毒有哪些表现?
水中毒可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两类:
●急性水中毒
发病急,脑细胞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失语、精神错乱、定向力失常、嗜睡、躁动,甚至昏迷;进一步发展,有发生脑疝的可能,以致呼吸、心跳骤停;严重时会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急促、胸腔积液、颈静脉怒张等症状,甚至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或死亡。
●慢性水中毒
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能会有头晕眼花、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等;进一步会出现头痛、神志错乱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时抽搐或昏迷。
哪些人容易水中毒?
中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神经中枢对缺水敏感度差,因此一旦感到口渴,说明体内已经严重缺水,容易过量饮水。因此老年人不应感到口渴才去饮水,而是随时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
肾脏病患者:慢性肾机能不全或肾脏衰竭病人由于其肾脏机能逐渐丧失,无法正常地排泄水分及盐分;肾病患者因体内蛋白质会经尿液大量流失,降低了血渗透压,如果过量地喝水,就会使水肿变得更加严重
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脏衰竭的病人,会因肾脏血流与灌注功能不正常,无法使身体水分顺利排出,因此全身容易产生水肿。如果饮用过量的水,就会增加心、肺等脏器的负担,甚至诱发低血钠症,出现恶心、呕吐、全身抽搐、昏迷等危险症状。
肝功能异常并伴腹水者:此类患者过量饮水会加重水肿症状,应根据实际情况,限制日常摄取水量。
夏季如何科学的喝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入至少毫升水,而夏季高温或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应适当增加饮水量。有糖尿病、心脏病、肾脏功能不佳的人,喝水量最好遵医嘱,以免加重心脏或肾脏器官的负担。夏季最好能做到“未渴先饮”,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夏天喝水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要及时补充盐分
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
二是要喝水少量多次
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每次以毫升至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
三是要避免喝“冰”水
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以下的饮品。夏天喝常温的水即可,喜欢“暖”一点,可以将水温放凉至5℃~45℃再喝。
下面这几个时刻,不妨喝上一杯水~早上起床后:人在晨起时,会处于生理性缺水状态。吃早餐前喝一杯水,可以使血液迅速稀释,改善夜间脱水情况。
晚上睡觉前:临睡前适度喝水可缓解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谢物积存等现象,降低脑血栓等发病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因为怕起夜而拒绝睡前喝水。
餐后半小时:餐后半小时喝一些水,可避免肠胃功能紊乱,有利于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维持身材。
心情烦躁时:当一个人痛苦烦躁时,肾上腺素就会飙升。此时喝一杯水,肾上腺素会随着水分排出体外,心情也不会轻松许多。
运动前后:运动会消耗大量水分,除了运动前,运动时每隔半小时也应适当补水,且最好是白开水。
开空调半小时后: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容易造成人体水分流失,造成眼睛、鼻腔过干。因此,在空调房超过半小时,就要及时补充水分。
发烧时:人在高烧时,会以出汗的形式散热,消耗大量水分。此时可少量多次地喝温开水或温葡萄糖水,小米粥、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咳嗽时:咳嗽、有痰时,很多人会感到憋气、难受,这时候就要多喝水,而且还要多喝热水,可以起到稀释痰液、促使痰液咳出的作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搜狐网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99%人还读过以下精彩内容
●肚子老胀气,当心肠胃出问题!简单5招帮你消消“气”~●为什么能从走姿看出疾病?14种走路“坏”姿势,你有吗?●老年人过三伏天,是该避暑?还是该防寒?退休俱乐部服务
01-
点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注册加入退休俱乐部,享受会员福利!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