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是非常严重的健康危害,多年来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常让人措手不及,还可能留下後遗症,千万不可大意。
中风徵兆包含脸部表情不对称、一侧手臂无力下垂、说话含糊不清,若发现这些徵兆,一定要立刻就医。
脑中风分成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脑中风是脑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脑中风则是脑部血管阻塞,大约70-80%的中风属於缺血性中风。
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时,医师会安排一系列检查,尝试找出导致中风的原因,例如动脉粥状硬化、心房颤动、凝血疾病、动脉炎等,不过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风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隐源性中风(cryptogenicstroke)」。「隐源性中风」在45岁以下族群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衝击。
隐源性中风的可能原因相当多,其中又有50%隐源性中风患者合併有开放性卵圆孔(卵圆孔未闭)。中风徵兆刻不容缓
中国医院内科部心脏血管科陈业鹏医师回忆道,曾经有位叁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本身没有特别疾病史,有一天却突医院。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脑部有区域中风,比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风。经检查找不出中风原因,此称隐源性中风,怀疑是否有卵圆孔未闭合,初步超音检查未发现异常。但是进一步的经食道心脏超音波检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闭合的卵圆孔。经过评估,医师建议患者将卵圆孔关闭并服用抗凝血剂,以预防二次中风,现病人癒後良好。
什麽是卵圆孔未闭?
陈业鹏医师表示,每个人的心脏都有卵圆孔,在胎儿时期,我们的肺脏尚未发育完全、仍是塌陷状态,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会经由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然後进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
出生之後,气体交换的工作由肺脏负责,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会进入右心室,再送入肺脏循环,於是卵圆孔会渐渐关闭。一般而言,卵圆孔会在5到7个月左右关闭,若到了一岁之後还没完全关闭,就叫做「卵圆孔闭锁不全」、「卵圆孔未闭」或「开放性卵圆孔」。成年人约有25%的人有开放性卵圆孔。
近年来,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也有可能导致脑中风,因为有一些血栓可能经由卵圆孔飘到左心,随著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进入脑部,就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
所以在临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显原因的中风,医师便会安排病患进一步检查,看看是否有卵圆孔未闭的状况,进而接受进一步治疗防止再次中风。
关闭卵圆孔,减少二度中风的机会
陈业鹏医师解释道,中风患者若检查出卵圆孔未闭,目前的治疗指引会建议关闭卵圆孔。
过去要关闭卵圆孔得藉由外科手术,必须打开胸骨,接上体外循环机,让心脏停止跳动,再打开心脏修补卵圆孔。补好卵圆孔後,外科医师会缝合心脏,并让心脏回复跳动。
随著导管技术的进步,现在已可利用导管来进行卵圆孔关闭手术。医师会由鼠蹊部静脉放入导管,一路通往心脏,进入右心房。在X光的辅助下,将导管穿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确认位置後,放置卵圆孔关闭器,血栓便无法再经由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疗,顺利的话,手术可以在30分钟内结束。
医师通常会安排患者於手术前一天住院,第二天进行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没有问题的话,术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为是由静脉插入导管,静脉压力低,较不会有脚部血肿的问题。
和开心手术比较起来,经导管卵圆孔关闭的手术时间短、恢复期也快、安全性较高、疼痛较少、住院天数也较少,是现在医疗指引建议治疗方式。
临床研究发现,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可以减少97%再次中风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指引都建议关闭卵圆孔,而美国神经内科学会与欧洲神经内科学会年治疗指引都建议患者关闭卵圆孔以降低再次中风。在台湾对於曾经中风,且有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健保亦有给付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身体状况、心脏结构的一些变异等,不适合接受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只能采用传统开心手术,或者保持药物控制,相对来讲复发性中风的机会就会比较高。
预防中风,保养重点
陈业鹏医师提醒道,接受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後,患者还是要记得规则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因为卵圆孔未闭仅是隐源性中风的可能原因之一,规则服药有助於降低二次中风的机会。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现心房颤动或心房撲动的机会,最好能定期回诊追踪。
刚接受完经导管卵圆孔关闭手术的患者,初期建议暂时不要进行太激烈的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後,内皮会包覆卵圆孔关闭器,脱落的机会很低,届时便可恢复正常运动。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等状况,务必好好控制,维持健康生活型态,才能降低脑中风的风险!
南十字星客服90,
或拨打电话咨询~
我们将及时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咨询服务!
南十字星有最专业的团队,
最顶尖的服务,
最优质的项目!
南十字星,愿为您的投资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yzl/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