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
选自medium
作者:jorgenveisdal
机器之心编译
参与:魔王、张倩、蛋酱
他是「控制论」之父,是9岁就读高中的神童,可以一手解一个方程。他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但与此同时,他不记得自己车的颜色、不认得交谈数年的同事,甚至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午饭。这是一篇简短的传记文章,讲述了诺伯特维纳的一生。
「咱俩刚才见面的时候,我是要去教师餐厅还是刚从里边走出来?如果是刚从里边走出来,那我应该是吃过午饭了。」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
维纳11岁高中毕业进入塔夫茨大学;三年后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8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主题是数理逻辑。作家SylviaNasar如此评价他:
「美国的冯洛伊曼,博学且具备强大的创造力,为纯粹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应用数学领域也成就了同样优秀的事业。」
维纳提出了控制论(探索调节系统的研究),从而赋予「feedback」以现代含义。控制论衍生出多个变革性子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神经科学等。
尽管维纳取得了卓越的职业成就,但他不同寻常的个性更为世人所铭记。根据其传记作者叙述,维纳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像鸭子一样沿着麻省理工学院的走廊散步」。他是MIT最受好评也最知名的数学教授之一,尤其以「心不在焉」著称:
「我们俩的办公室相距不远,他经常来我办公室聊天。几年后我换办公室了,他竟然走进来自我介绍,并未发现我就是他以前经常聊天的人。只因为我换了新办公室,他就以为我是其他人。」
——PhyllisL.Block
「他去开会时把车停在了大停车场。会议结束后,他走到停车场却忘记把车停在了哪里,甚至还忘记了车的外观。于是只能等到其它车都被开走后,才开着剩下的那辆车离开。」
——HowardEves
这是「近视且常常心不在焉的教授」诺伯特维纳的故事。
早年生活(–)
7岁的诺伯特维纳,摄于年(图源:MIT博物馆)
年,诺伯特维纳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LeoWiener和母亲BerthaKahn均有犹太血统。维纳出生时,他的父亲Leo已经是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学者。Leo年进入华沙大学学习,后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原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通晓多国语言。维纳在其自传《昔日神童》中叙述道「在父亲那个年代,通晓多门语言是一种惯例」:
「德语是他的家庭语言,俄语是国家官方语言……法语是学校语言。在东欧(尤其是波兰),一些人仍保持着文艺复兴传统,使用意大利语作为另一种礼貌交谈的语言。」
而维纳的父亲Leo将这一惯例发挥到了极致,据说Leo十岁时就会说多门语言。在其一生中,Leo掌握了34种语言,包括盖尔语、多种美洲印第安语,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班图人使用的语言。
诺伯特维纳的母亲BerthaKahn和父亲LeoWiener(图源:MIT博物馆)
Leo在堪萨斯市做教师时认识了维纳的母亲Bertha,并于年结婚。Bertha是「一位娇小可爱的女人」,据二人后来定居小镇的居民讲述,她是「一位讲求实际、『朴实』、善交际的家庭主妇」。二人于年成婚,一年后维纳出生。维纳的名字来源于RobertBrowning作品《InaBalcony》中的主角。
神童
维纳很早就展现出思维敏捷的特质。据父亲Leo描述,维纳18个月时就通过观察保姆在沙滩上写字学会了字母表:
维纳18个月大时,有一天他的保姆在海边沙子上写字母来自娱自乐。她注意到维纳很专注地看她,便开始教他字母表。两天后,她惊讶地告诉我维纳学会了字母表。
诺伯特维纳9岁照片(图源:MIT博物馆)
维纳的母亲Bertha在他很小时就给他读书。不过在维纳三岁时二人的角色互换了,维纳开始给母亲读书。时任哈佛大学教授的父亲Leo也在书房地板上教导维纳。小维纳喜欢科学书籍,三岁生日时他收到了《WoodsNaturalHistory》复印本,并狼吞虎咽地读完。父亲Leo开始训练维纳时,他还不到学龄。
根据维纳自述,当时他的课业主要包括父亲在其专业领域(语言和文学)方面提供的非正式课程,包括希腊和拉丁经典,然后是Leo最喜欢的德语诗歌和哲学家,以及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当时维纳还不到六岁。
尽管维纳极具天赋,但Leo仍不失为一位严苛的教师,他的标准很高。在维纳犯错时,父亲Leo会「极为挑剔和苛刻」。正如维纳在其自传《昔日神童》()中记述的那样:
对我而言代数并不难,不过父亲教授代数的方式远远谈不上平和。每次一犯错就会被立刻纠正。他会用轻松的对话式语调开始讨论,直到我犯了第一个数学错误。然后温和慈爱的父亲突然变成了报血仇者。
维纳七岁时,父亲Leo将他送入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PeabodySchool。尽管年龄很小,但维纳一入学就读三年级,并很快升入四年级,而他对此并无任何不适应。
维纳的阅读技能很优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似乎欠缺数学天赋。在知晓其原因是维纳厌倦「常规的记忆练习」后,父亲Leo让维纳离开学校,在接下来三年中继续「家庭教育的激进实验」(ConwayandSiegelman,)。
全世界最杰出的男孩()
年10月7日,世界首次知道了诺伯特维纳的名字。当时维纳的照片出现在《纽约世界报》的头版,标题是《全世界最杰出的男孩》(TheMostRemarkableBoyintheWorld)。
《纽约世界报》头版(图源未知)
这篇文章包括对维纳及其父亲的访谈,称赞了父亲Leo不同寻常的儿童早期发展培养方式:
维纳与父亲Leo的关系
「我最亲密的导师和对手。」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于年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一位天才人物的悲惨故事》(TheTragicTaleofaGenius),其中写道:
「尽管维纳慢慢长大,并试图摆脱在塔夫茨和哈佛的神童称号,但Leo在多份报纸和通俗杂志上宣传维纳的成绩,这令状况变得愈发糟糕。」
——弗里曼戴森
童年的诺伯特维纳(图源:MIT博物馆)
维纳的父亲的确公开鼓吹其教育理念,除了刊登在《纽约世界报》上的文章以外,BostonEveningRecord、《美国儿科学杂志》和《美国杂志》上也有相关文章。LeoWiener「毫不掩饰其蓄意将维纳和妹妹塑造为天才的举动」(Heims,):
「维纳很懒惰,不像他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那样好学。」
——LeoWiener,
关于对维纳的教育方法,Leo的公开讲述和真实情况存在极大差异。例如,阅读Leo本人对如何让孩子变成天才的记录后,你会发现表扬和认可孩子的能力并非其教育哲学的主要部分(Heims,):
一些人认为诺伯特、Constance和Bertha是不同寻常的天才儿童,这其实是无稽之谈。他们并非天才。如果说他们比同年龄段的其他儿童知识更加丰富,其原因是他们接受了不同的训练。
左图:LeoWiener(图源:MIT博物馆)。右图:维纳在其畅销书《人有人的用处》()扉页处提及父亲Leo。
最重要的是,从维纳的自述中,你会发现父亲Leo的言论对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Wiener,):
我认为,父亲在采访中没有抵挡住诱惑,对我和我所接受的训练进行了修饰。在这些采访中,他强调我本质上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只不过受益于卓越的训练才能取得如此成绩。
父亲「创造」出的形象,以及得不到认可的天赋、努力和牺牲,对维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自信,而这些能力即使没有父亲的督促我依然具备。」
「总之,我经历了最糟糕的事情。」
但是,从发表在《纽约世界报》上的Leo采访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Leo其实了解维纳的天赋,尽管他并未对维纳承认这一点:
教育(–)
在父亲的家庭教育之后,九岁的维纳于年进入Ayer高中,并很快升级:
我很快发现,我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高中第三年,因此这一年结束后我进入了高级班。
年高中毕业后,维纳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入塔夫茨大学,而不是经受哈佛大学入学考试的压力和风险」。当时,维纳年仅12岁,他继续勤奋地努力着。
塔夫茨大学(–)
年,年轻的维纳进入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在那里,他学习了希腊语和德语、物理学和数学,以及生物学:
尽管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但我毕业时拿到的是数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的每一年中,我都学习数学……我发现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很简单,过去我常和父亲探讨大学数学的内容。
年维纳的塔夫茨大学毕业照和年哈佛大学毕业照(图源:MIT博物馆)
哈佛大学(–)
「我快15岁了,我决定尝试生物学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维纳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动物学。这遭到了父亲Leo的反对,他「极不愿同意,他认为我应该去医学院」(Wiener,)。但是,动物学强调实验室工作,而维纳的眼疾使他难以做实验,动物学对他而言有些吃力。最终,他的叛逆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久,维纳决定听从父亲的建议改修哲学。
和以往一样,这还是父亲做出的决定。他认为我在塔夫茨大学读本科时的哲学成绩暗示了我的真正职业方向。我应该成为一名哲学家。
维纳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哲学院的奖学金,并于年转到康奈尔大学。但是,在经历了缺乏安全感和格格不入的「黑色之年」(Wiener,)后,维纳于年回到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最初他计划与哲学家JosiahRoyce(–)合作完成数理逻辑方向的博士学位。但由于Josiah生病,维纳不得不和之前在塔夫茨大学的教授KarlSchmidt一道完成这项任务。根据维纳后来的描述,Schmidt「当时很年轻,对数理逻辑充满热情」。正是他鼓励维纳对ErnstSchroeder(–)的algebraofrelatives和Whitehead与罗素的《数学原理》进行对比研究(Wiener,):
关于这个主题有大量正式工作要做,我认为它们比较简单。不过后来我在英国跟随罗素进行研究时,才发现我几乎漏掉了所有具备真正哲学意义的问题。但是,我的材料最终成为一篇受到认可的论文,并帮助我拿到了博士学位。
维纳的哲学博士论文与数学高度相关,属于形式逻辑学范畴。第二年(年),这篇论文的结果被写入论文《Asimplificationinthelogicofrelations》,并发表在《剑桥哲学学会会刊》上。毕业后的这个秋季,维纳前往欧洲游学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希望能够最终拿到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职职位。
博士后研究(–)
在结束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和毕业流程后,18岁的维纳获得学校提供的一年旅行奖学金。他选择的目的地是英国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LeoWiener亲手将自己的儿子交给罗素。」
年9月,诺伯特维纳抵达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的家人和他一起旅行,父亲Leo从哈佛大学申请了为期一年的学术休假,随儿子一同前往欧洲。正如ConwaySiegelman()描述的那样,「年轻的诺伯特维纳跨过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大门,进入现代哲学和新数理逻辑的圣地,而他的父亲紧紧跟随」。
维纳在剑桥大学继续哲学研究,师从《数学原理》作者之一罗素(《数学原理》正是维纳博士论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rhzlxzb/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