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一种高度普遍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7亿人,也就是说,大约每4位成人中就有1例患有高血压,近年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开始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
那么,高血压发病年龄的早晚和患病的持续时间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近日,来自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Hypertension》上发表了题为Hypertension,Prehypertension,andHypertensionControlAssociationWithDeclineinCognitivePerformanceintheELSA-BrasilCohort的研究成果,其发现低龄高血压和高龄高血压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下降,而患病的持续时间则无显著影响。除确诊的高血压外,高血压前期和对血压的治疗控制对认知功能的维持也至关重要。
DOI:10./HYPERTENSIONAHA..
为了明确高血压、高血压前期、诊断年龄、病程以及血压控制情况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在巴西的6个地区共招募了名参与者,其中女性占比为55.2%,平均年龄58.9岁。
根据统一血压测量结果以及高血压病史将其分为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80mmHg且未服用降压药)、高血压前期(收缩压为mmHg-mmHg,或舒张压为80mmHg-89mmHg,且未服用降压药)及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3类。
基线研究参与者的特征
统计发现,共有22.0%的参与者处于高血压前期,46.8%患有高血压。而在高血压患者中,29.8%是在55岁之前发病,其中位高血压持续时间为7.0年。
在基线以及平均间隔为3.8年的两次随访中,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包括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反应速度、注意力等不同细分指标在内的认知功能评估。
在进行种族、性别、健康状况等协变量调整后,发现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均会导致整体认知功能的下降,其中高血压与记忆力下降更为相关,高血压前期则与语言流畅性变差有关。
不同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分数轨迹
而在进行降压治疗中,血压控制情况越好,总体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下降的越慢,相反,不对血压进行控制治疗的个体的记忆力和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更为迅速。
不同高血压诊断年龄和控制状况的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分数轨迹
此外,认知功能的衰退与高血压的确诊年龄也有关,研究发现确诊高血压时小于55岁的患者的更容易出现记忆力急剧下降,而患者确诊年龄等于或大于55岁与记忆力和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相关。
不过,高血压的持续时间与认知功能任何指标的下降均无明显关联。这也说明,哪怕患病持续时间很短,高血压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
除此之外,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初期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其实身体里的血管、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已慢慢遭受损害,一旦引起冠心病、脑溢血、中风等严重的并发症,身体可能瞬间“垮掉”,让人防不胜防。所以高血压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01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出血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约占整个人群脑血管病发生人数的70%,确诊患者出现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2倍。02肾脏疾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减退,引起夜尿频繁、蛋白尿、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03引起猝死高血压因左心室负荷增加,常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高血压传统治疗方式一般治疗:减轻并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以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絮乱。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利尿药、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因为药物种类繁多,不同机体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性差异也较大,患者常处于“尝试新药→药效不佳→再尝试新药”的恶性循环中,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也加重了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长时间使用机体也会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效果下降。近些年,科学家针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了新的研究发现
——干细胞对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心脏和血管功能进行修复,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有效增加高血压的治愈率;干细胞还能分化为肝脏细胞、肾脏细胞等其他功能细胞,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减少并发症。真实案例:干细胞治疗高血压并发症1、脑卒中(中风)年,医院神经内科针对4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16例,脑梗死33例)的研究结果发布。这项研究采用的是鞘内注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式,每周1次,共治疗2次,并进行追踪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6、12个月,患者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FMA运动功能)和MBI(生活能力)评分显著升高,移植12个月后复查头颅MRI和肿瘤标志物,结果均未见异常。年,香港中文大学发布自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慢性脑卒中的研究结果。在这项研究中,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和普通治疗(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16、24、36和60周进行追踪检测,随访一年后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且有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年,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数据,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一款干细胞新药申请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受理号JXSL),药品名称为“缺血耐受人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是指各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综合症状,也是心血管疾病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号称心血管领域的“头号杀手”。一项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的技术已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心肌前体细胞,实现心肌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北京卫视报道)年8月,《循环研究》杂志(CirculationResearch)在线公布了干细胞疗法CardiAMP治疗心力衰竭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队列研究中前10名患者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这是首次公布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关键性试验的结果数据。治疗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有所改善,相对改善率为20.5%;心脏功能分级改善——40%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改善了1个级别;与基线值相比,六个月时MLHFQ(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治疗问卷)评分呈正趋势,相对改善了31%,这比II期临床试验的改善程度要更大。3、脑出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了手术联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试验,在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5.0%,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语言、肌张力和肌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语言25vs13例,肌张力20vs12例,肌力23vs10例)(均P<0.05)。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能提高疗效,同时可改善患者语言、肌张力、肌力功能。现代再生医学表明:干细胞对治疗高血压以及其并发症都有较好的疗效。移植干细胞分化产生不同调节机制中的各种功能细胞,替换异常的功能细胞,恢复其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疗高血压。了解更多健康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xzbzlyy/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