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新
ChinaPEACE-CathPCI研究
十年间PCI住院患者增长21倍
中国的冠心病负担逐年加重,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质量监控不完善等问题。随着卫生行政部门致力于医疗改革以提高医疗效率,心血管专业组织发布新的治疗指南,中国冠心病诊疗的情况是否有所变化?
医院的蒋立新教授课题组汇报了ChinaPEACE-CathPCI研究最新结果,回顾了中国冠脉介入术最近十年的变化情况。
该研究分别在年、年和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55家医院入选了接受冠脉导管术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名患者,分析患者特征、治疗方式、治疗质量和预后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在-年间,因冠脉介入术住院的患者数量由例增加至例,增加了17倍。
在-年间,因PCI住院的患者数量由例增加至例,增加了21倍。
在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超过一半的症状稳定患者未发现有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该比例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年:60.3%,年:57.5%,P=0.05)
在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桡动脉途径的比例由年的3.5%猛增至年的79%(P0.)。
药物涂层支架应用率也从年的18%猛增至年的97.3%(P0.),其中国产药物涂层支架所占比例相应由1.6%增加至74.8%。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无明显变化(年:30.7%,年:27.8%,P=0.5),溶栓后的PCI比例有所下降,而延迟再灌注则有所增加。
年时,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年时缩短至10天(P0.)。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并发症复合终点无明显变化,所有出血事件和穿刺相关出血事件都有所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算入院至球囊扩张(D-B)时间方面,只有10%的患者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而且出院时指南相关用药的处方记录也明显缺失。
该研究结果引人深思,为何中国冠脉介入术的增长势头迅猛,而临床预后却止步不前。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多挽救患者生命,是摆在中国心脏病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左室辅助装置保驾PCI治疗
PCI技术日趋成熟,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狭窄、多支病变、左室功能受损或有持续性缺血症状发作的高危患者,PCI治疗时往往需要采用左室辅助装置,以减少术中风险。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左室辅助装置种类有限,临床证据仍不充分。来自杜克大学的ErikMagnusOhman教授分享了来自美国的宝贵经验。
目前临床常见的左室辅助装置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轴流泵(Impella)、主动脉-股动脉旁路系统(TandemHea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
自年以来,左室辅助装置使用率逐年攀升,患者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在年以前,欧美指南均推荐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首选IABP治疗(IB类推荐)。
年IABPSHOCK-2研究结果公布后,IABP无奈被请下神坛。在该研究中,IABP组与对照组随访1年的全因死亡率未见差异(52%vs51%,RR=1.02,P=0.94)。校正混杂因素后,年龄和既往卒中病史成为了预测死亡的最强有力危险因素,其次是乳酸、少尿及入院时的pH值。
为进一步比较Impella2.5和IABP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ProtectII研究将高危PCI患者,1:1随机分入Impella2.5组与IABP组,随访观察术后30天及90天的主要终点事件。
随访90天时,与IABP相比,Impella2.5显著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降低了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风险,同时缩短了监护室及再住院治疗时间。
至此,Impella后来居上,奠定了其在高危PCI患者左室辅助治疗中的至高地位。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因接诊患者不同,首选的左室辅助装置也不同。
1对于高危PCI患者,优选Imbella治疗;如受各种原因限制无法置入Imbella,则可退而求其次,选择IABP。2对心源性休克前期患者,首选IABP,必要时进一步行再血管化治疗。3对重度休克且不伴有低氧血症或右心衰竭者,可选择Impella或TandemHeart治疗策略。4对重度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发生心搏骤停者,需尽快启动ECMO治疗。何奔
STEMI的“Pharmacoinvasive”策略
发病6小时内STEMI,溶栓治疗后再行PCI或不劣于直接PCI
对于STEMI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最快地挽救心肌,是STEMI治疗的最终目的。
选择直接PCI还是选择溶栓治疗后PCI,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来自医院的何奔教授就STEMI的“药物介入(Pharmacoinvasive)”策略进行了精彩讲解。
CAPTM研究表明,对于症状发作到治疗时间<2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死亡率低于直接PCI。
PRAGUE-2研究表明,对于症状发作到治疗时间<3小时的患者,溶栓与直接PCI治疗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DANAMI-2研究表明,对于TIMI危险评分低于5分的患者,溶栓与直接PCI治疗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提示,直接PCI并不总是优于溶栓治疗。
对于直接PCI,延迟多久可以接受,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临界值。因而,对于不同患者,仍要进行个体化分析。
那么,能否先行溶栓治疗,再行PCI治疗呢?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溶栓后,由于溶血瀑布激活,患者处于易出血状态,此时立即进行PCI是不利的。然而,如果在溶栓后3~24小时内进行PCI治疗,则有可能改善临床预后。
年,何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入选50例STEMI患者,在半量rt-PA溶栓后3~11.3小时(中位时间6.5小时)予以PCI治疗。其中,76%的溶栓患者TIMI血流分级≥2级,TIMI血流3级的患者由PCI之前的47.8%增至PCI之后的71.7%,并未增加出血率。
研究随访30天,仅有2名患者死亡。
研究结果提示,溶栓后PCI术可能恢复再灌注,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后PCI合适的时间窗可能为3~6小时。
根据年ACC/美国心脏学会(AHA)STEMI治疗指南,溶栓治疗后3~24小时可考虑进行PCI治疗。
栓治疗后PCI与直接PCI相比,疗效如何呢?
年发表在《JAMA》上的Fast-MI注册研究表明,溶栓治疗后PCI的效果不劣于直接PCI。
目前唯一的随机对照研究——STREAM同样表明,溶栓治疗后PCI与直接PCI两者无显著差异。
医院汇总分析数据同样表明,溶栓治疗后PCI与直接PCI相比,两组TIMI血流评分无显著差异。
何教授主持设计的EARLY-MYO研究将纳入发病6小时、年龄75岁、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溶栓治疗后PCI组(Pharmacoinvasive)和直接PCI组,对比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据。
因此,对于症状出现后早期就诊的患者(6小时),溶栓治疗后PCI是可选的治疗措施,可能不劣于直接PCI。
在中国,医院没有直接PCI的条件,而STEMI负担不断加重。因此,溶栓治疗后PCI(Pharmacoinvasive)策略在中国的STEMI救治体系中,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心导管室建设:“软”“硬”兼施
美国杜克大学的SunilV.Rao教授认为,导管室自身建设的关键即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而服务质量的核心内容,由硬件设施、诊疗过程和临床预后三大方面构成。为实现导管室自身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对核心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应引进先进适宜的诊疗设备。
Dr.SunilV.Rao以FAME研究为例。该研究纳入来自20个中心、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并将其中例冠脉长病变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血管内超声(IVUS)和造影指导下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FAME研究主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缺血驱使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
随访12个月时,IVUS指导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造影指导组显著降低。
根据FAME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此处的“硬件”是IVUS检查设备,“软件”是开展该项技术的特定协议和文书记录,“结局”则是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患者平添的经济开销。
同样,手术入径的选择也是PCI治疗的重要环节。现有指南及研究数据均支持,将桡动脉入径作为PCI治疗的标准化策略。
而桡动脉入径的成功实施,首先需要合适的桡动脉穿刺设备,即亲水涂层鞘和无鞘指引导管;同时还应有血流动力学辅助装置。在诊疗过程中,务必备妥桡动脉穿刺及血流动力学辅助装置的使用协议;并配备精良的团队,选择有经验的术者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有准备面对患者死亡及费用增加的临床结局。
在现阶段,导管室的建设目标不再是基础建设,而是医疗质量的提高,这是临床医生的职责与追求所在。
只有兼顾硬件设施、诊疗过程和临床预后,才能满足流程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需求。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特约记者常三帅李景业┆编辑刘屹美编柴明霞┆制版张一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zyzlxzb/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