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年前二战时期的法国,磺脲类药物先驱者MarcekJanbon教授在研究磺脲类药物的轻度抗菌活性时,发现该药有可能会导致致命性低血糖。Janbon教授等随后对磺脲类药物的这种“不良反应”进行仔细探讨,深入研究了磺脲类药物降血糖的机制,从而使磺脲类药物成为历史上第一类口服降血糖药物。20世纪50年代中期,磺胺丁脲和甲苯磺丁脲开始应用于临床。格列本脲作为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中第一种更有效的降糖药物,于年开始在临床应用,并于年在美国上市。
由于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磺脲类药物可有效降血糖且费用低,因此该类药物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仅次于二甲双胍。同时,大量临床试验结果也使磺脲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得到了专业协会的默许,就在年,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被作为一线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药物选择。但是,当前由于大多数的美国和欧洲专业协会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案,二线降糖药物中没有任何一种药物会被要求优先考虑。
所有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心血管风险评估,伴有冠心病(CAD)的糖尿病患者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磺脲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中使用一直备受争议。
40多年前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证实,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甲苯磺丁脲有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致使其产品标签上添加了“可能增加心血管死亡率”的黑框警告。由于所有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化学结构相同,尽管随后其他磺脲类药物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有明确的心血管风险信号,FDA还是强制性要求在美国上市的每种磺脲类药物都要添加相同的警告标识。
充足的数据表明,与二甲双胍相比,冠心病患者使用磺脲类药物的心血管获益较少,但是,这些研究结果是反映了磺脲类药物有可能对心血管疾病造成不良影响,还是仅仅说明了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弱于二甲双胍目前仍不清楚。重要的是,现有数据也表明,不同磺脲类药物的临床预后也存在类似差异。例如,最近一项在丹麦开展的全国性观察研究共纳入超过10万例受试者,研究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相比,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和格列美脲都可导致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但是,格列齐特与二甲双胍的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在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中进行相同的分析也发现了相似结果。但是,这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都受到观察资料的限制,不能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和偏倚,无法阐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磺脲类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存在多种潜在担忧。磺脲类药物可通过阻断胰腺β细胞包膜上ATP依赖性K+(KATP)通道,增加胰岛素分泌,但是,阻断心肌细胞上相同的通道家族可能会抑制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新型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作用于胰腺KATP通道的特异性更强,虽然丹麦全国性观察研究提示,在心血管风险方面,格列美脲与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和格列吡嗪相似,但是,评估格列美脲心血管预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当前仍在进行中。
此外,磺脲类药物有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所有磺脲类药物中,尤其要注意氯磺丙脲(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和格列本脲(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同时,这两种药物也具有较长的药效作用时间。最后,磺脲类药物引起的相关体重增加在冠心病患者中也可能会引起额外的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zyzlxzb/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