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不少市民并不会特别重视这个问题。然而,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其中又以中风最为常见、危害最大。专家指出,90%的左房血栓来自左心耳。
心房有两个“小耳朵”最近,一例80岁高龄的患者,医院心内科进行经食管心脏彩超检查,当被告知房颤导致的血栓已经没有了,他特别高兴,终于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患者3年前曾经有过一次中风,医生发现了他有房颤,为他做了彻底检查,结果显示左心耳内有血栓,中风和左心耳内的血栓有关。患者在出院后坚持规范抗凝治疗,最近检查发现血栓消失了,接着他只要住院做个左心耳封堵术,术后再服用3个月的抗凝药就可以停药了。
左心耳究竟为何物?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兵博士介绍,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栋小别墅的话,那它就是两层楼房的结构,楼下、楼上各2间房。楼下的2间房分别为左、右心室,楼上的2间房则为左、右心房,这左、右心室的结构比较规整,只是位于楼上的“左、右边心房”结构有些特殊,各有一个伸出去的类似于耳朵的地方,医学上称之为“左心耳、右心耳”。
血流易淤滞于“心耳”正是这个特别的向外伸出去的“耳朵”,容易导致血流在此淤滞。对心脏功能正常的人,由于心脏正常收缩,血液流动正常,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对心脏功能异常的人,特别是房颤患者,会增加疾病风险。
吴兵介绍,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总发病率达0.5%—1%,70岁以上者可达10%。心房颤动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又以中风最为常见、危害最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约万名房颤患者。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非常缓慢,极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易导致中风、肾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病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证明,20%的中风与心房血栓有关,而90%以上的左房血栓起源于左心耳。
有数据表明,老年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中风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捂住“心耳”降低房颤卒中左心耳封堵术是降低房颤卒中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很高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对左心耳封堵,可使房颤后卒中发生率下降90%。对正常的心脏功能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吴兵博士介绍,左心耳封堵术是一个出血量极小、不需要进行开胸的微创手术。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手术过程不会有特殊不适。该手术是在患者大腿根部股静脉穿刺送入导管,借导管将封堵器送进心脏,经医生精确定位,将封堵器永久性植入左心耳的开口部位,经过心房造影和心脏彩超检查确定完全将左心耳与左房分隔开,即可完成手术。手术操作在1小时左右完成。成功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后,可以有效避免左心耳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房颤患者就可以告别终身使用抗凝血药物的困扰,从而避免了患者因抗凝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耐受、出血事件和依从性等问题,也对禁忌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
左心耳封堵术能把这只“心脏的耳朵”捂住,不让血栓跑出,从而预防中风,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从去年开展左心耳封堵术至今,已完成近10例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该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荣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国内著名电生理专家储慧民教授指导下,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房颤射频消融+ACP左心耳封堵术。既然房颤患者有脑卒中的风险,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该“关闭”左心耳呢?如果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大,而且有出血高危风险,因为口服抗凝药物风险大,此类患者最好通过射频治疗或者封堵术“关闭”左心耳。
来源:泉州网
值班编辑:苗菇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zyzlxzb/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