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职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
冠心病已然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医院中医心脑血管科范海旺主任认为提高对冠心病的了解,及早进行干预调整尤为重要!
#什么是冠心病?#
范主任介绍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就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怔忡”等病证范畴。
范主任认为,冠心病关键在于血脉不通,不通的主要原因,一是心脏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二是气郁、痰浊、淤血阻滞经络,阻碍脉道通畅。因此,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关键在于“通”,而通的前提在于“温”。
中医临证所见有虚有实,或虚实互见。其实者大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寒凝热郁。其虚者轻则脏腑气血阴阳不足,重则气血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厥逆暴脱,甚则危及生命于顷刻之间。
#定期检查三高,积极控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我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它们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也被称为人类致命的“头号杀手”。三高初期大部分人都没有特别的表现,但没有不舒服不代表就没有危害。
“长期不控制三高,会导致血管垃圾迅速增多,加重冠心病。所以日常一定要定期查查有无三高,一旦发现必须严格控制!”范主任说。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心血瘀阻型。常出现心前区疼痛,如绞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二、心滞气胸证。常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应输疏理气、活血通络。
三、痰浊闭阻证。常见胸闷、胸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应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四、寒凝心脉证。表现为突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应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五、心阴两虚证。主要症状有心胸隐痛时做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有倦怠无力,应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六、心肾阴虚型。常见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应滋阴清火、养心活络。
范主任提醒:如果确诊了冠心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发生,降低冠心病加重的概率。
冠心病证治主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治疗原则为“不离乎心,不止于心”;“治本在补,治标在通”。
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应用中药治疗,以有效的改善心肌供氧、缩小斑块、改善心功能,从而治疗冠心病。常用的中药为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全当归、玄胡索、川芎、广藿香、陈皮、半夏、生大黄,煎服之后有益气活血、清淤抗栓等功效。
据调查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人群已趋于年轻化。
范主任提醒道:年轻人即使平时身体强壮,也要减少熬夜,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一旦觉得疲惫、乏力、或出现胸闷、憋气、心慌、心前区疼痛、胸痛、后背疼痛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酿成大祸。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发生心肌梗死,随时都有可能猝死;此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开通血管,心肌不断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会心衰,从而缩短寿命。应立即拨打,尽快开通血管,以挽救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zyzlxzb/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