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脏病治疗 >> 专业治疗心脏病 >> 正文 >> 正文

开创心脏冠脉介入诊疗中新的ldquo

来源: 心脏病治疗 时间:2022-5-6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近日,我院心血管病一科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填补了我市心脏介入领域在该项检查上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我院心脏中心的冠脉动脉介入诊治水平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今年55岁的蔡先生,在今年7月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绞榨样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有较强烈的濒死感、蔡先生发病时大汗淋漓、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家人紧急送往我院胸痛中心就诊,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与家人询问病史时了解到,患者11年前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右冠近中段植入一枚3.2*28mm支架。

病情即军情,医院心血管一科急诊介入团队立即启动胸痛中心单绕行流程,急诊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右冠近中段原支架内%闭塞,其他冠脉也有轻度-中度狭窄。介入小组立即进行罪犯血管血栓抽吸,开通血管后发现原右冠支架内重度再狭窄达90%,分别用2.5*20mm预扩张球囊及3.0*15mm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充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造影证实:右冠支架内狭窄明显减轻,残余狭窄30%-40%,可见少许残余血栓影。术后给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

因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右冠支架内急性闭塞,合并血栓病变,急诊介入处理后,为明确患者心肌梗死的原因,是否需要在RCA1段支架再狭窄处实施进一步的药物球囊介入术,做到精准化诊疗,科室副主任孙敏大胆创新,决定采用最新的OC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为患者进一步诊断病因。

OC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目前是分辨率最高的影像学技术,轴向分辨率可达到10微米,俗称光学活检,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OCT检测是将一条头端带光学透镜的成像导管放在冠脉血管里,通过高速旋转回撤,不到3秒钟就可以帮我们诊断清楚血管里面的结构和斑块性质,就像直接把眼睛放进血管里看一样,整个诊断过程非常安全可靠,因此又被称为”光学活检”。

和传统的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技术相比,OCT具有超高的分辨率(10um),是血管内超声(IVUS)的10倍,是目前检测冠脉病变最清晰的手段。尤其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时,通过OCT检查能知道哪个斑块破裂了,哪个不稳定,哪部分是血栓,哪部分是斑块碎片,哪种情况不需要植入支架,做到对病变的性质一目了然更有利于治疗选择。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冠状动脉内在体检查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可以说,OCT的问世极大地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可以识别包括正常血管、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易损斑块、血栓、夹层和内膜撕裂,以及其他血管内病理影像,如薄纤维帽易损斑块、巨噬细胞、血管壁微血管通道等一些在造影和其它检查工具无法或不能清晰看到的血管病理改变。能够清晰地分辨血管内组织,被誉为"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

 

科室安排为蔡先生进行的OCT(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该项检查可谓目前冠脉介入诊疗中新的“金”标准,能很好帮助介入医生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血栓以及评价远期支架植入后的内膜覆盖情况,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斑块、晚期贴壁不良、晚期血栓等,在评价斑块的性质、介入治疗的指导、再狭窄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在强化相关药物治疗10天后,科室于7月13日为该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冠状血管血管内影像检查,结果示:RCA1-2段支架内内膜增生、未见血栓,经过急诊介入的前期处理,支架内再狭窄已明显改善,可以继续强化药物治疗。

此例作为宝鸡地区首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冠状血管血管内影像检查,帮助心脏介入医生从而真实了解冠脉血管的精确病变,做到正确的判断,此例患者真正实现了“介入无植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迈出了我市使用OCT新技术对冠脉病变进行精准评估的第一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强有力影像指导,更好地为广大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党办王蕊心血管病一科孙敏荣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nmaoleatherco.com/zyzlxzb/8150.html